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庄碧琴【李嘉诚的前半生:香港塑胶业鼻祖】

时间:2024-10-14 09:35:29阅读:

庄碧琴【李嘉诚的前半生:香港塑胶业鼻祖】

香港香港腾飞二十载,潮州来了个李嘉诚。

一个人的人生与一座城的历史,牢牢绑在了一起。

李嘉诚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香港塑胶工业史,见证了香港从一个贸易转口港转型成轻工业城市,从此经济腾飞并跻身亚洲四小龙。

1928年6月13日,李嘉诚出生于民国年代的广东潮州潮安县,幼年时名叫李雨霖。

1939年6月,日军轰炸潮州,李嘉诚举家逃难,先是投奔祖母和叔父,曾寄居在今汕头市澄海隆都后沟村,最终于1940年辗转逃至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

1940年初到香港时的李嘉诚1941年,日军攻占香港。迫于生计,李嘉诚母亲庄碧琴只好带着李嘉诚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离开香港、返回潮州老家。

1941年12月26日日军部队经过湾仔1943年,李嘉诚父亲李云经因肺痨去世,在港亲友中有心的无力、有力的无心,不满15岁的李嘉诚只得将父亲葬在了临时的义冢,当时李嘉诚最大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将其父亲的骨灰迁至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李嘉诚的父亲曾是潮州私立小学校长1943年李父去世后,李嘉诚与叔父李云崧、堂弟李澍霖一起住在港岛薄扶林道73号。

从那一年起,来自潮州的这三叔侄便一道开始了他们在香港的闯荡岁月。李嘉诚先是在一家五金厂务工,后看到塑胶制品热销便转工至塑胶厂,当时的李嘉诚或许没有想到,日后他的人生会与“塑胶”如此有缘分。

一个人的成功当然需要自我奋斗,但也同样离不开历史的进程。

1949年之前,香港的经济地位主要是作为“贸易转口港”,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1949年后这一身份淡化,香港经济急需转型,而与此同时正逢内地大量人口涌入香港,使得香港本土劳动力激增,香港经济结构从“贸易转口港”向“本土工业出口型经济”转型成了历史的必然。

暴增的“廉价”劳动力,高昂的货物出口价钱,使得香港工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香港的工业以塑胶、棉纱等轻工业为主,诸多后来在香港赫赫有名的大亨都是在那个年代办厂起家致富,如李嘉诚、林百欣、陈廷骅、王德辉、唐翔千等等。

50年代香港1950年代后期港货的品质走上轨道,加上英联邦特惠税带动,美国成为香港塑胶品的主要市场,尤其是塑胶花和塑胶玩具。

香港塑胶业的两位开山鼻祖,是钱涵洲先生与丁熊照先生。中元塑胶厂东主钱涵洲先生被誉为“香港塑胶业之父”,他于1946年初在土瓜湾谭公道开办的中元塑胶厂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间华资塑胶厂;丁熊照创办的开达实业有限公司,在40年代拥有全港规模最大的塑胶生产厂房。

左图为钱涵洲;右图为丁熊照之开达塑胶厂另外,谈及香港塑胶制品业的先驱,唐鼎康也算一个。他在西环开办的香港人造塑胶花厂是香港早期较为知名的塑胶花厂,高峰时期有过千名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唐鼎康后于九龙新蒲岗开设分厂,这间分厂也是后来“六七事件”的。

所以,常有人问李嘉诚发达是什么时候,真正的答案便是1947~1948年。

1947年升任总经理时的李嘉诚1950年5月1日,李嘉诚与叔父李云崧、堂弟李澍霖三人一道在港岛西环石塘咀开办长江公司塑胶厂,当年长江塑胶厂的具体位置是:皇后大道西509号。

西环是李嘉诚的发迹地,感情颇深,后来在六十年代初,发达后的李嘉诚还长期担任“西环街坊福利会名誉会长”,回馈老街坊,不少在1959~1961年间抵港的潮州同乡都曾受过李嘉诚的恩惠。

凭借之前在塑胶厂当总经理时的经验和结识的人脉,李嘉诚的厂刚开起来就不缺客源。没过几年,皇后大道西509号的这间小厂房便已不够用,李嘉诚又租赁了西环士美菲路12号A豪西大厦、西祥街二十号这两间厂房以应付产能。

1981年李嘉诚在《韩江子弟》纪录片中也亲口承认了这一事实:自己创业早期是很顺利的,虽然比较辛苦。

1950年开办工厂时的李嘉诚五六十年代,李嘉诚、李云崧、李澍霖三人是以“利中实业有限公司”的名义经营长江公司塑胶厂,所以当年报社对李嘉诚的称呼都是“长江公司塑胶厂东主、利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时,李嘉诚还在中环雪厂街的爱丁堡大厦租赁了一间装修高档的办公室,专门用于接待首次来订货的客户。

50年代李嘉诚组织员工活动50年代,李嘉诚从美国著名的塑胶业杂志《ModernPlastics》上看到一部机器,可把模内未成形的胶管注入压缩空气制成胶樽,售价高达2万港纸,那时香港尚未引进这种机器,他认为利用这部机器生产胶樽的前景极佳,能在工艺上领先同业,于是决定尝试自行研制。

经过多方筹措,研制取得成功,这部自制机器虽然简陋,但成本只是杂志上机器的十分之一,制成品也一模一样。

50年代中期,李嘉诚从意大利接触到新型塑胶花成品,同时注意到塑胶花在北美风靡,于是开始专注于生产塑胶花。

50年代塑胶厂门口在交货1955年,李嘉诚的一位美籍犹太客户马素毁约,李嘉诚没有让他赔款,而是告诉他以后有需要就还来找自己。

李嘉诚命中贵人NicholasMarsh所以,1956-1957年堪称是李嘉诚68年经商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1957年工厂利润达一百多万港币,翌年更是超过三百万港币。

也许身处近70年后的你,对这个数字缺乏概念,这里举一个例子以供参考,何鸿燊、霍英东、叶汉和叶德利合力在1962年10月投中澳门赌牌时的中标价为316.7万元。

一经对比,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在50年代末有多挣钱,便可见一斑。

当年李嘉诚向JMI供货的塑胶花成品多年后的2016年,李嘉诚在接受《彭博社》专访时讲道:“自己人生中赚钱最多最快就是在二十八九岁的时候,不到三十岁已经挣够了一家人一世都不需要工作的钱。”1957年后,因为搭上JosephMarkovitsInc令塑胶花订单激增,李嘉诚在筲箕湾和九龙新蒲岗大量租赁厂房扩产,但彼时由于香港经济结构已从转口港向本土工业出口转型,工厂遍地,厂房供不应求,租金飞涨,租厂成本急剧上升。

50年代末长江公司塑胶厂仓库于是在1958年,李嘉诚决定自己购买土地建厂,他以利中实业有限公司名义买下了北角英皇道661号地皮,兴建长江公司塑胶厂总部“长江大厦”暨总厂房。

在买下北角地皮后不久,又买下柴湾祥利街18号地皮兴建长江公司塑胶厂第二分厂。

北角英皇道661号长江大厦总厂楼1960年,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已经是香港最大的华资塑胶制品出口商,在全世界也仅次于由犹太人JoshuaA.Rothstein(1921-1988)、HaroldL.Rothstein(1924–1967)兄弟创办的美资塑胶花厂ZuninoAltman(ZA)。

同年,李嘉诚与陈培、张华达共同创立了「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担任创会会长。

1960年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李嘉诚李嘉诚,“一九六一年日本国际展览会观感”,《潮侨塑胶厂商会成立特刊》(1961),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页4。

李嘉诚,“谈塑胶工业与经营管见”,《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2),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1962年,页5-6。

1964年7月3日,李嘉诚的两座工厦同日落成启用,李嘉诚邀请其“贵人”即美国大客户NicholasMarsh作为嘉宾到场剪彩。

1964.7.3NicholasMarsh、李嘉诚1964年7月3日香港报纸头版报道在这两座自购土地建设的厂房落成前,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拥有3000多名工人;在两座大厦落成后,长江公司塑胶厂雇佣的工人数量倍增至7000名,实行8小时三班倒、24小时生产制。

60年代初长江公司塑胶厂内的女工事实上,在六十年代,塑胶花行业已步入下坡路,利润不似五十年代末那么可观,作为行业龙头之一,李嘉诚在六十年代初率先拓展至塑胶玩具行业,以弥补塑胶花生意利润的下滑,也避开了六十年代后期塑胶花厂商的倒闭潮。

据王敬义先生在1978年出版的《香港亿万富豪列传》中所述,1957-1964年间,塑胶花生意为李嘉诚累计带来了数千万港币的纯利润;而成功转型至塑胶玩具代工业的李嘉诚,在1964年长江公司塑胶厂的玩具生意年出口额已达五千多万港币,利润近千万港币,香港塑胶玩具出口的红火一直持续至70年代后期。

1966年李嘉诚伉俪赴美考察书中她访问逾九十位本港玩具业人士,包括“玩具大王”蔡志明、“塑胶大王”丁熊照的两名儿子丁午寿和丁鹤寿等,花近两年时间才完成。

SarahMonks撰写的《玩具港》历史价值极高书中详细记载了李嘉诚发明“双色注塑法”震撼业界。

五十年代末,因技术未开发,塑胶花只能用单一颜色的染色料,不少厂商尝试用双色染色,大多失败,花朵最终脱色,但李嘉诚的工厂却能改良机器,开创双色注塑法,喷出两种色彩,为塑胶花生产创先河,对香港塑胶花行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此外,关于李嘉诚如何从塑胶花转型至塑胶玩具业,书中亦有提及。

六十年代,李嘉诚发现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可用于制作洋娃娃的头,随着塑胶花的生产热潮没落,他便将生产重心转向玩具。

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六十年代,李嘉诚从生产塑胶花过渡到塑胶玩具,最大的客户也从美国塑胶花进口商NicholasMarsh变成了美国知名玩具巨头孩之宝。

孩之宝董事长AlanHassenfeld60年代后期,孩之宝与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成为合作伙伴,孩之宝董事长艾伦?哈森菲尔德(AlanHassenfeld)与李嘉诚也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赢得了孩之宝《特种部队》G.I.Joe玩偶的人物头部及其他配件的代工订单。

孩之宝(Hasbro)的董事长艾伦?哈森菲尔德(AlanHassenfeld)表示:“那时的玩具业需要注射模具和滚塑模具,李嘉诚几乎把我当作他家里的一员,他教我如何操作注模机。”这段品牌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友谊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现在,孩之宝公司每年仍会向李嘉诚赠送一个精心制作的塑胶人偶。

孩之宝公司为李嘉诚制作的塑胶人偶60年代,李嘉诚凭借转型生产塑胶玩具躲过了塑胶花行业的衰退,但他曾经的同行们却没这么幸运,这之中就包括美国Rothstein兄弟的塑胶公司ZA,1967年5月ZA公司关门。

1965年ZA总部齐爱大厦ZA与长江公司塑胶厂,这两家原本的塑胶花行业龙头,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长江公司塑胶厂因为及时转型玩具代工而继续生意兴隆,ZA却因塑胶花行业的衰落而倒闭,最终连总厂大楼也被对手收购,商业竞争的残酷令人唏嘘。

1967年那场危机中,李嘉诚大胆抄底,除了齐爱大厦,李嘉诚还在观塘、柴湾、黄竹坑买下了许多地皮来兴建工厦,分别取名长德大厦、长华大厦、长汇大厦等,全部作收租用途,这些大厦一部分是在利中实业有限公司名下,也有一部分是由李嘉诚私人所有。

1969年初李嘉诚与长子李泽钜在家中进入70年代,香港经历了战后二十多年的工业繁荣,港人家底日渐丰厚,中产阶级数量大增,李嘉诚意识到房地产市场兴起的可能性;同时,塑胶玩具行业也有盛极而衰的迹象,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正式进军香港房地产业。

1986年3月,香港大学向李嘉诚颁授名誉法学博士时,对其称谓仍包括“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可见至少到1986年,年近花甲的李嘉诚仍保留着塑胶工业生意。直至80年代后期,香港人力成本昂贵,适逢内地改开,香港的制造业北移,李嘉诚才结束了旗下塑胶制造业务。

1972年11月李嘉诚夫妇与美国客户对李嘉诚而言,决定其彪炳一生的重要时间点便是1956年结识美国塑胶花进口商人NicholasMarsh,这为其打开了广阔的美国市场,迅速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可以说,在1957年之后,李嘉诚跻身世界顶级巨富只是时间问题。至60年代初,李嘉诚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富商。

在70年代的香港华资五虎将以及后来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中,李嘉诚是唯一一位以办厂起家、靠实业致富的华商。

70年代李嘉诚李嘉诚在1960年创办的「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与「香港塑胶业厂商会」、「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在上世纪60年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李嘉诚、梁知行、钱涵洲等会长元老的倡导下,三大商会频繁开展联谊活动以增进情谊,令香港塑胶同业间避免恶性竞争;同时,三大商会还积极推进社会福利,「荣群社」便是由三大商会共同出资成立用以资助学生的公益机构。

从1976年的这份公报中可见,「荣群社」创办人清一色皆是香港塑胶业知名人士,有李嘉诚、梁知行、沈炳枢、钱涵洲、姚达之、丁熊照等等。

作为香港塑胶业泰斗,李嘉诚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一部鲜活的香港塑胶工业史,见证了香港凭借轻工业出口繁荣而跻身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历程。

亚洲四小龙时期香港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