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教,或五斗米道,又称正一盟威之道、天师道。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
东汉末年,戚宦争权,疫病流行,民不聊生,百姓为了生存只有求助于鬼神,于是太平道,五斗米道应运而生。
早期的道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炼丹长生,一类为符箓治病。
太平道,五斗米道属于符箓派系,治病救人,深受百姓拥戴。
而后太平道张角被灭,五斗米道张鲁归顺曹操。中国最早的两个道家宗教看似灭亡,实则在一统的局面下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对五斗米道有卓越贡献的前三位创始人张陵张陵,即张道陵,一般认为该教派创派祖师。
正史《后汉书》中寥寥数字”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顺帝126-144年间在蜀中活动。学习道术,造作道书,再无其他记载。
倒是一些道书中记载了一些有关张道陵的事迹。
如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有记载”张道陵者,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1899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但原件已被英国人斯坦因窃走,现藏大英博物馆。
造作道书,没有资料表明张道陵写了什么书,但有迹象表明《老子想尔注》,即道德经注释,是他所写,或者他的徒孙所写。
唐代手抄本《道德经》,孤本,现藏大英博物馆。
《后汉书》中写道”陵传子衡,衡传于鲁“,按道理二代目应该是张衡,但根据裴松之注中称,当时与太平道张角并列的是这个张脩。
那么谁是张脩。
省略一些复杂的求证过程,根据张脩和张道陵活动的时间线来看,张脩极可能是张道陵徒弟。
裴松之注明确记载了张脩治下的五斗米教的一些详细活动。
让病人在静室中思过忏悔,给病人读道德经,为病人祈祷,最后把病人名字写在三张纸上,一张放在山上,一张埋在地里,一张沉于水中,病好了就交五斗米作为报酬。
那病要是没好呢,裴松之注也有记载。
张角给人治病时,治好了就说你信道,治不好就说你不信道。
张鲁靠着母亲”有姿色,挟鬼道“获得刘焉的信任,被任命为督义司马。
“遂复杀张脩而并其众。”又抢走了张脩的信众。
治理汉中三十年,把汉中打造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
《后汉书》中写道“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张鲁强调做人要诚信,有病时磕头思过。做义舍,放米肉供流民休息充饥。吃饱即可,多吃则病。犯错,原谅三次。
张鲁也是深受百姓爱戴,有《水经注·沔水注》记载:“(张)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老子凡宗教者必须具备经典教义、神明信仰、典礼仪式、组织机构等诸要素。
五斗米道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教义,加张氏一族所写《老子想尔注》为辅。
以老子,道为神明信仰。
仪式则是,在静室忏悔等内容。
天师-祭酒-鬼卒的三层结构,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教单位。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咱们天师派系可是一直传承到民国时期。后来末代天师张恩溥被常凯申带到台湾,这才终结。
五斗米道是道教的早期重要分支,属符箓派,是最早具有比较全面宗教要素道家宗教之一。
道书中认为,五斗米道应该被叫做正一盟威之道,而五斗米则是世人的叫法。
天师道在张鲁之后,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