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扶苏是什么意思【扶苏之死,在于不懂秦始皇的布局】

时间:2024-10-08 11:03:47阅读:

扶苏是什么意思【扶苏之死,在于不懂秦始皇的布局】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在望夷宫自杀,秦朝就此灭亡。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忙碌半生,开创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朝代,想要完成千秋万代的天下霸业,却最终葬送在第一代的继承人之手。

而加速这一结局到来的原因,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刎而死。世人评其对赵高送来的假诏书信以为真,死的草率,但却不知,他选择去死的根本原因,却是看不懂父亲秦始皇的布局。

秦始皇作何布局?而扶苏又为何不懂呢?

这一切要从父子俩的分道扬镳说起!

秦始皇很多人认为,“暴秦”的罪状之一,有“焚书坑儒”但是,真实情况却远远出乎世人的认知。

公元前212年,卢生等儒生哄骗秦始皇可以求取仙药未果,结果事情败露,他们非但没有请罪,反而潜逃他处,还四处讥评,试图动摇民心。

要知道,那时的秦始皇刚刚建立秦朝,平定天下后民心本就浮动,思想混乱,原六国贵族更是蠢蠢欲动,意图发动叛乱。

他大怒,出于稳定国本的考虑,决定“焚书坑儒”焚的是除《秦记》外的列国史记,坑的是诽谤秦始皇与朝政的460余儒生,以示惩戒。

拿钱办事天经地义,但儒生不仅没有完成任务,反倒背后讥讽主家,士可杀不可辱。秦始皇此举并非残暴,但朝中大臣却纷纷反对,其中就有长子扶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扶苏劝说秦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此话的意思,是指天下初定,秦始皇应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能耕有其田、安居乐业。扶苏本意是为了秦朝天下,但在朝堂上公然反对秦始皇,却令父子俩的关系紧张起来。

其实,在之前就采用“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观念中,扶苏与秦始皇就因政见不同,有过一次冲突。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认为“郡县制”自在秦朝实施以来,效果良好,应继续采用。但博士淳于越却站出来反对,要求“恢复古代”的分封制:李斯“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而扶苏也直言:支持淳于越的儒家派,赞成恢复“分封制”

要知道,秦始皇迫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是意识到“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最后,他没有采纳长子扶苏的意见,而父子俩之间的冲突,也就此埋下祸根。

“焚书坑儒”后,秦始皇调派扶苏到上郡,作了大将军蒙恬的监军。在所有人的眼中,扶苏遭贬,完全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连他也认为自己成了一枚棋子,忍不住地哀叹。

然而,秦始皇却就此开始了扶持扶苏成为下一任秦皇帝的布局。

首先,秦始皇贬扶苏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怒其不争。

在历史学家的评价中,对公子扶苏最集中的一点是“仁义”从他反对“焚书坑儒”时可以看出,而这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在“焚书坑儒”一事爆发前,秦始皇对儒家的态度谈不上大力支持,但算得上温和。因此,在扶苏幼年时,秦始皇特别请来儒家学说学者淳于越做他的辅佐大臣,最后养成正直的性格,甚至算得上“人善可欺”

早年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获得秦民众的大力支持,是秦始皇20多个儿子中最有希望做太子的人。但是,他的言行举止过于儒家风格,而秦始皇因“商鞅变法”而功成名就,推崇法家思想。

后来,扶苏与秦始皇因为政见相悖,两度发生激烈的冲突。在秦始皇看来,这不仅是他作为身为长子的忤逆,更是未来继承人缺乏政治敏感的不足。

而扶苏被贬到上郡,则是秦始皇权衡利弊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首先是保护扶苏。

要知道,秦朝经历数年变法后,以“法”治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讨伐六国等诸侯国的战争中,多少将士豁出性命,从尸山血海中取得功名,才奠定秦朝的百年基业。

因此,朝廷上下皆是法家官员与军功贵。若扶苏上位后,改儒家思想,无疑会剥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甚至退位让贤,饭碗不保。

这并非是空口白话,而是秦始皇的先见之明。

自扶苏多次为儒生求情,而且站队儒家学说代表人物淳于越,拥护儒家思想起,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而他就此成为储君,朝廷重臣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同意,稍有不慎,夺权争位,废帝再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秦始皇要扶苏去上郡,是想他远离是非之地,再加上朝中利益集团的手伸不到军营,他便可安心地巩固自身。

然后是改变扶苏的儒生气质。

比如战国纷飞的时代,秦始皇推崇法家,后统一六国后,又对施政纲领进行调整:抛弃原来的独尊思想,实行百家并举的兼容之法。他在南巡时曾在石头上刻下具有儒家礼教色彩的话语。

可是,扶苏与秦始皇不同,完全沉迷于儒家学说之中,所提出的观点仅凭儒生的一面之词,并非是广纳百家之言,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之策。

因此,秦始皇认为,扶苏的心态无法成为一个合法的君王。而汉宣帝曾在后来到处君王政治的奥秘:“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只要扶苏能悟出儒家思想,或者任何一家思想都有不足之处,应兼收一切霸道、王道之学,才算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惜,扶苏执迷不悟,全身心地宣扬儒家思想,连自刎而死前,还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对儒家言论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过分理解。

最后是历练扶苏的帝王之道。

要知道,那时的秦朝,蒙氏家族掌握的军队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史记》记载:“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蒙家是山东人,并非秦国贵族。自蒙恬出生起,便跟随父亲东征西讨,在战场上威名远扬。再加上蒙家上下均远离朝政,是秦始皇手中不可多得的“利剑”

而蒙恬统领的长城军队,也是实力雄厚。

这是一支近30万兵力的军队,虽名义上为抵抗匈奴而组建,但实际上却是打散六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军事集团,全是秦人为骨干,与秦灭百越中都是六国士兵的远征兵团大不相同。

当然,除了对长子扶苏寄予厚望外,秦始皇也希望能在“优胜劣汰”中找出真正的接班人。

因此,宗法关系并非秦朝选拔接班人的因素,反而是个人能力的出众。而当时秦始皇除了长子扶苏外,还对幼子胡亥抱有期望。

据《史记》记载,胡亥自幼在宫中长大,而且师从精通秦律的赵高,俨然是“法家”学派的后继者。这对从法家思想而起家称霸天下的秦始皇而言,他也算是继承人的人选之一。

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南巡时,单独带上幼子胡亥。在《史记》中记载:“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胡亥要知道,自古帝王出巡,是为了行使政治权利、控制地方政权,以及祭祀山川河流等政治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而秦始皇唯独在二十个皇子选出胡亥作陪巡皇子,就是想培养胡亥处理政务的能力。

另外,秦始皇此意,也是希望扶苏能振奋精神,与胡亥打擂台,决胜出堪当太子的优胜者。

然而,扶苏一味情绪低迷,特别是得知胡亥随父亲南巡后,更是产生被秦始皇抛弃的想法。因此,才会对赵高的假诏书深信不疑,不顾蒙恬劝诫,自刎而死。

可惜秦始皇一手布局,却料不到自己会突然暴毙,而未能培养好下一位接班人,致使秦朝如昙花一现,留下绚丽却短暂的历史。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