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潮出行图这幅壁画与神灵无关,但画中的英雄却如神灵般护佑了一方百姓。画中的将士们整装待发,正中央的统帅威风凛凛,他们即将要进行一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战斗,成则创历史,亡则百姓苦。
这位民族英雄便是唐末战将张义潮,对于他出彩的一笔,正史并没有加以宣扬,仿佛这位英雄与历史的普通过客无异,但百姓没有忘记他,在他熟悉的土地上,人们让他与神共舞,将他永久地刻在了历史回廊中。
张义潮,他是如何成为河西走廊的守护神,又是如何为大唐收复了4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一切都要从大唐的衰落说起。
大多数人都不愿提起中晚唐的历史,因为饱含屈辱,太过沉重,民族外交就是一部无尽的血泪史。在这一时期,带给唐朝最多屈辱的王朝,恐怕就是吐蕃政权。
强大后的吐蕃,面对衰微的晚唐,也不讲什么武德了,用铁骑一遍又一遍地碾压着这位曾经的老大哥。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将安西、北庭的军队调入中原,边境防务就此空虚,就此吐蕃得势。
“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吐蕃”--《资治通鉴》从755年到796年,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统治时期,也是吐蕃王朝有史以来国势最强的时代。吐蕃凭借地理、骑兵优势,吐蕃趁机攻陷继取凉、瓜、甘、肃等州。攻占了唐朝兰、河、廓、鄯、洮、岷、秦、成、渭等陇右诸地,建中二年(781),又攻陷沙州。至此河西、陇右诸州尽为吐蕃所有。
当然除了侵占河西、陇右,他们也曾一度占领过长安,可见得势时的嚣张之态。
为了镇守新的占领区,吐蕃王朝在其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上设立了一系列的军镇,其中包括河西走廊的凉州军镇、瓜州军镇。
汉人百姓虽然没有失去家园,但在沦陷区的人民,没有地位,没有尊严,身上的负担也远超过唐朝时期。
“自瀚海以东神乌、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聚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资治通鉴》拿沙州来说,沙州即古代的敦煌,隶属于瓜州军镇。吐蕃占领敦煌后,按照他们的制度,把沙州百姓编成若干部落,如丝绵部落、行人部落、僧尼部落等。
虽然吐蕃统治仍是计口授田,但这种部落编制显然不利于生产。由于吐蕃把沙州视为佛教中心,僧尼的数量与日俱增,劳动人口却不见增加,由此给平民带来很大的负担。
按地亩征收的地子和按户征收的突税,使得百姓的负担大大超过了唐朝时期。而且为了维持统治,吐蕃还收缴民间铁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生产。
唐朝的货币被废除,交易退回到物物交换。尽管瓜州大族的社会基础仍在,但汉人的社会地位不只是低于吐蕃人,甚至低于吐谷浑和通颊人,民族矛盾空前高涨。
沙州失陷后,“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汉人在街上走路,必须低头弯腰,不能直视吐蕃人,沙州刺史因持抵抗态度,落了个被吐蕃人毒死的下场。
早在吐蕃统治初期,就曾发生过玉关驿户起义,还发生过汉人杀入沙州子城,以及吐蕃城主自焚等事件。
被欺压的越惨,对故国的思念就越深。开成元年,一支唐朝使团出使西域,途径甘、凉、瓜、沙诸州,当地民众闻讯后夹道相迎,泪流满面的问使者:“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所以,对于沦陷区的汉人百姓,他们无时无刻不希望恢复唐制。但唐朝却有难言之隐,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派斗争一直困扰着大唐,所以,朝廷即便有心收复河西、陇右,也无收复之力。
就这样过了趁着吐蕃内乱不断,一位改变沦陷区百姓命运的战神出现了,他就是张义潮。
张义潮,沙州敦煌人,出身世家大族,父亲做过工部尚书,哥哥张义潭是唐朝末年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父亲。
从小在吐蕃残暴统治下长大的张义潮,年少时就立下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公元843年,吐蕃军阀论恐热和尚婢婢两大军事集团陷入内斗,这一战给了汉族人民翻盘的机会。
尚婢婢出师不利,败逃,论恐热率五千精骑追杀他,结果却没追到,于是论恐热大肆扫荡西北,让鄯、廓、肃、伊、西州变成了人间炼狱。史料记载:“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如此恶行,就连论恐热的部将也看不下去了。于是尚婢婢暗中派人策反,一些将领就此投降了尚婢婢,还有一些选择归降大唐。
论恐热一下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但他仍不死心,扬言要向唐朝借兵五十万,结果唐宣宗李忱令其吃了闭门羹。
为了报复唐朝,论恐热收拾余部,再次袭扰唐境,但大势已去,军心已失,将士们纷纷弃他而去,论恐热只好领着仅剩的三百余人苟延残喘。
至此,河西、陇右正式成为“两不管地区”,原先隶属于河西、陇右的汉族官员纷纷起兵驱逐吐蕃势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义潮领导的“沙州起义”
吐蕃日渐势衰,张义潮很快觉察到沙州要变天了,于是暗中与一批豪杰策划起义。
公元848年,趁着吐蕃守军因内乱而军心涣散之际,张义潮身披铠甲,手执兵刃,率领各路英雄豪杰在沙州发动了起义,吐蕃守军来不及防备,仓皇逃走。
就这样,沙州落到了张义潮的手中。
张义潮攻下沙州后,还有更大胆的想法,就是收复瓜州,并且他还把即将准备收复瓜州的消息传往大唐,以取得唐朝支持和信任。
但沙州与长安相隔千里,中间还隔着凉州、甘州和肃州,传递消息实在太难了。张义潮派出十批信使,九支折戟沉沙,只有一支由高僧率领的信使平安抵达长安,但这已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张义潮没有坐以待毙,使团离开后,他就开始行动了。趁着吐蕃走下坡路的机会,带着百姓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个重镇的回归,意味着张义潮重新打开了西域之路。
张义潮以一己之力收复河陇失地,这样的不世之功足以让他彪炳史册。当他把大礼献给唐宣宗时,李忱欣喜过望,当即下诏褒奖张义潮。
大中五年十一月,李忱决定在瓜、沙等州设立归义军,任命张义潮为第一任归义军节度使,全权负责归义军的所有事务。
同时还进封张义潮为金柴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两千户,实封三百户。
值得一提的是,张义潮的哥哥张义潭虽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但按照惯例,他必须留在长安作人质,这也为张义潮的结局埋下隐患。
吐蕃统治了河陇地区八十余年,各民族尽管地位不同,但早已融合在一起,张义潮在接管了数十余州后,那么他将如何对待吐蕃民众呢?
在唐宣宗李忱、及其子唐懿宗李漼的统治时期,或者说是唐末时期,朝廷对西域及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很弱,真正在河陇地区有影响力的人,唯有张义潮。
咸通二年二月,张义潮的侄子张怀深收复凉州,至此,河陇十二州全部回归大唐。
但树大招风,当时归义军的辖境东抵灵武,西达伊吾,势力达到最盛。
对于张义潮的壮举,唐朝君臣颇为踌躇,一方面认为他打败了唐朝多年无法打败的吐蕃而高兴,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成为下一个“吐蕃”,成为又一个与唐朝对抗的西部势力。
所以,为了节制张义潮的权力,唐廷另行设了凉州节度使,以此来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此举实际在分割张义潮的地盘。
但是在河陇地区,张义潮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朝廷的小动作对他毫无作用,他还是各州的实控者。
那么为何张义潮不自立为王呢?这就是情怀,他从小就有着大唐情怀,这份情怀成就了他,也成为他人生的桎梏。
咸通八年,在长安做人质的张义潭去世,张义潮为打消朝廷对张氏的顾虑,以69岁高龄前往长安,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咸通十三年,74岁的张义潮在长安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以绝对的忠诚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张义潮走了,但张氏在河陇地区的影响力一直在持续。张义潮入京后,他的侄子张淮深全权掌管了归义军。
但唐廷对于张淮深的地位却迟迟不予肯定,他虽然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遣使唐朝,求授旌节,但均未如愿。
唐廷的顾虑固然有道理,但由于朝廷的犹豫不决,也使得归义军逐渐陷入内乱,最后导致张淮深一家人,夫人及其六子被杀,此后家族内斗不断上演。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张氏的衰败,也导致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致使归义军的地盘不断被侵蚀,最后只剩下瓜州、沙州等地。
但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唐朝不断衰败,张氏也一直遵奉大唐为君主,直至唐朝灭亡。可以说,自始自终,张氏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族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