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湖南长沙十大特产(湖南城市特产盘点)

时间:2024-08-05 10:53:39阅读:

湖南长沙十大特产(湖南城市特产盘点)

历时差不多一个半月,湖南城市盘点终于要开始写长沙了,可能会分为几篇来写,笔者一直认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刻板印象,长沙也不例外。很多人对长沙的印象是炎热天气、蛮霸性格、娱乐之城、网红之城和市井气息。但是历史上的长沙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

笔者作为一个在长沙生活了10多年,成为新长沙一份子的“本地人”,也希望能将长沙给大家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介绍。

其实长沙作为地名,出现时间竟然是早于城市形成的,也是让笔者惊讶不已。

长沙之名最早也最有名的记载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相传是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那么其成书的时间则至少追溯到战国以前。

但随后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陈述了另一个观点《逸周书·王会篇》是魏晋时期的仿作。即便如此,魏晋时期的著作也是很古老了。“王会篇”中记载了大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的盛况。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物品中有一件名为“长沙鳖”,根据孔晁注的“王会篇”,谓“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古时的方物大多是以地而名,由此可见,长沙在当时已不是默默无名的存在。

《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可见长沙之名在战国时就屡见不鲜了。

以上种种资料显示,长沙这一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而且最远可能要早于公元前11世纪,这也坐实了长沙历史古城的地位。晋代《湘川记》中就有记载:“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所谓的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其年代之久远可想而知。

春秋时期长沙纳入楚国版图,为楚南重镇。秦王扫六合,在全国立36郡,长沙郡名列其内。这也是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分的最早依据,历代相传。

西汉封长沙国,都城为临湘。东汉复置长沙郡,三国时长沙属吴国。

两晋南朝置湘州,长沙为其治所。

隋唐两代改置潭州,长沙亦为治所。

五代十国时,楚踞湖南,以长沙府为国都。

宋代长沙是潭州和荆湖南路的治所。

元朝先后改置潭州路、天临路,长沙仍为其治所。

明清两朝长沙府辖12州县,长沙城为长沙府及长沙、善化两县的治所。清康熙三年(1664),两湖分藩,长沙即为湖南省治。

直至民国十一年(1922),长沙定为湖南省会,1933年正式设市,延续至今。

今天的长沙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望城6区和长沙县,代管浏阳和宁乡2个县级市。

看过了长沙的历史,也看到了长沙随着朝代更迭的变化,那么很多小伙伴会问,长沙之名究竟从何而来?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长沙之名的由来。

第二种,长沙之名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境内有湘江主干道,又有唠叨河,浏阳河等水利资源,加上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即使到了现代,在湘江周边也能看到这些沙滩,沙洲的存在。不少古籍中都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因此长沙是以地貌特征为名也是深入人心。

《遁甲记》中记载:“沙土之地,云阳氏之墟。”南宋罗泌《路史》则说:“沙为长沙……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故轸宿中有长沙子。”按《路史》之说,长沙之名在少昊氏时业已存在,至少有4500年的历史。又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第三种,得名于长形的沙洲。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5000米,宽约100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

第四种,得名于“蛮越”语“祭礼女神的地方”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长沙作为治所,亦有别名。作为县名,秦称“湘县”,汉称“临湘”,王莽新朝称“抚睦”作为州治,晋至南北朝,长沙是湘州的州治,故长沙也称“湘州”;隋唐宋,长沙是潭州的州治,故长沙也称“潭州”

长沙又有“湘城”之雅称。南宋大臣、宁乡县状元易祓《识山楼记》中有“自湘城归沩浦”之句,明将袁宗道作有《湘城歌》,清代陈运溶所撰《湘城访古录》和《湘城遗事记》流传甚广。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