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达摩怎么死的(还原“达摩”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时间:2024-04-15 14:49:52阅读:

达摩怎么死的(还原“达摩”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被传的神乎其神,而又无比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的正史中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除了《旧唐书·方伎》传中,在玄奘、神秀之后,慧能、普寂之前,那161字之外,再无半点记载。

那么达摩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真实的境遇又如何呢?如雷贯耳,赫赫威名之下,他又究竟给中国留下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在中国留下的几个故事。

一、智压梁武帝据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初见梁武帝,梁武帝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廓然无圣。”梁武帝:“对朕者谁?”达摩:“不识。”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开国之君,在位48年,颇有政绩。晚年他又大力推崇佛教,恨不得把整个梁国都建成佛国,可以说他对整个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发展贡献巨大。

对于自己的这个贡献,梁武帝内心也是十分傲娇的。毕竟他是皇帝,举全国之力发展佛教,发展到皇帝四次出家的,在中国历史上也就他这一个。可是达摩却说他,没什么功德。

梁武帝一看这个外国和尚不会说话,以为他是不愿意拍马屁也就没跟他计较,就直接问了修行上的事:“那什么是圣谛的第一要义?”“圣”是神圣,“谛”是真谛,佛教教义把“苦、集、灭、道”列为四圣谛。

达摩却直接说,没有“圣”梁武帝不高兴了:“那我对面的是谁?”潜台词是:你不就是个圣人吗?达摩说:“不认识。”“,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梁武帝当时心中一万头马马呀奔腾而过,然后拂袖而去。达摩在南梁也呆不下去了,就过长江去了北魏。

这就是中国禅宗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公案。达摩为什么能够智压梁武帝,被后世代代相传,就是因为他打破了“有”“无”“凡”“圣”这些个概念,让人有当头棒喝之震撼,如石破天惊般猛醒。

什么有功德,无功德。什么凡人,圣人。在达摩的世界观里,统统都不存在,他要的是直指人心。什么是直指人心,就是唯心主义,不唯物,不唯识,只唯心。当然这个时候达摩传的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到慧能的时候,已经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

二、一苇渡江小时候看客就听父亲讲过,达摩老祖功夫如何如何地高:一只芦苇过长江。

据传,达摩跟梁武帝见面后,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并没有得到梁朝皇帝的认可。达摩不知道是自己灰溜溜地离开的皇宫,还是被驱逐出宫的。反正是一出宫就赶紧往北魏跑。跑到长江边的时候,梁武帝的兵已经追了上来。

当时江边没有渡船,达摩情急之下,掐了根江边的芦苇,往暗流汹涌的江中一抛,然后一越而上,踩着那根芦苇就度过了长江。

这就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至于怎么渡的,符不符合力学原理,那还重要吗?重要的是,中国人眼中不可逾越的“长江天堑”,就这样被达摩用一根轻飘飘的芦苇,就那么轻轻松松地给过去了。

那么这个“一苇渡江”到底是怎么来的?梁武帝应该是确实派兵追过达摩,不过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梁武帝被宝志和尚说动,又觉得达摩是对的,想追回来继续理论。另一种说法是,听说达摩要去北魏,那怎么行?北魏是敌国啊,我得不到的东西,怎么能让敌国得到?是杀是囚,先追回来再说。

就是在这么个背景下,达摩渡江去北魏的。这中间就给了后人无穷的想象,一个是异国高僧,一个是皇帝高僧,简直就如《长安十二时辰》那般每时每刻都惊心动魄。先是被请进皇宫,然后一言不合就一拍两散,然后又前有长江天堑,后又梁国追兵,就问你他怎么过的江?

到底怎么过的江?其实南梁和北魏是有民间交往和贸易往来的,中国老百姓每天都怎么过的江?而且《诗经》早就有了“一苇”过大江的说法,《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当然了,不排除像达摩这样的高僧,确实有“一苇渡江”这样的神通,虽然平时不轻易示人,但到了关键时候,拿来保命,也不是不可能。

三、九年面壁九年面壁是说,达摩从南梁来到北魏,先去了洛阳,后来又来到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后山的五上,每天什么都不坐,就是面壁打坐。

结果一坐就是九年。在山洞的洞壁上都印出了达摩的影子,至今少林寺内仍有达摩面壁影石。当年达摩面壁的山洞,现在就叫达摩洞,已经成为游少林寺必去景点和历代禅宗弟子朝圣之地。

就是说,达摩的禅就是面壁修心,跟传统的讲经说法,根本不一样。所以,才有“传统禅师大为不齿,斥为异端邪说”

当然了,现在我们知道,达摩是禅宗初祖,提倡的就是大乘壁观法门。但当时这种类似于“面壁思过”的做法有多么石破天惊,有多么不被理解,就只有达摩他自己知道了。

就是因为不被理解,达摩的禅法才传了九年,还没找到传人,可见当时有多难。

四、断臂求法断臂求法是讲有个叫神光的人,来向达摩求法。当时正下着鹅毛大雪,达摩说,等什么时候天降红雪了你再来吧。神光一听,二话不说,抽刀把自己胳膊砍了,用血把达摩身边的雪都染成了红色。

达摩一看,觉得这个人有“慧根”,还“可教”,就收下神光为弟子,改名“慧可”慧可也就成了中国禅宗的二祖。现在少林寺内还有“立雪亭”,据说就是当年慧可断臂求法的地方。

这个故事一听就很假,但它反映出来的“求法”有多难,“传法”有多难,却是无比的真实。先说“求法”有多难,东汉刘备有“三顾茅庐”在前,也是大冬天的,大雪纷纷,寒风刺骨,在那外面等,这还只是求个治国之法。

北宋有杨时“程门立雪”在后,更是等到雪深一尺而人不动,所求之法,不过是学问之道。而慧可要求的可是“安心之法”,性命之道。能找到一位“明师”有多难!

找到了“明师”,学法也很难。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所以,达摩在嵩山传法很多年,收徒无数,大家也都用“断臂求法”的精神来学了数年,也不过是:“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得皮”

学成之后,传法还很难。慧可的师兄昙琳,因为传播达摩的壁观禅法,直接被佛教保守派砍掉了一只胳膊。昙林胳膊伤一好,继续传,人称“单臂传法”后来,另一只胳膊也被砍了,伤好后,继续传,故史上称昙林为“法林”、“无臂林”

当然了,慧可本人也是毕生都在乱世夹缝中,艰难传法,直到最后客死他乡,葬于邯郸。也有说是在河北传法时,被佛教保守派联合朝廷以“妖言惑众”罪,直接砍头了。

所以,“断臂求法”的故事,很可能就是达摩慧可这一脉求法、学法、传法的集体写照。虽然,不是慧可一个人的,但却以慧可为代表,杂糅了众人的故事,这才有了禅宗历史上“断臂求法”这种血淋淋的,超现实主义,而又无比现实主义的传说。

五、只履西归履是鞋的意思,只履西归就是达摩最后穿着一只鞋子,向西回国的意思。

公元522年,北魏的宋云和惠生西天取经回来,听说达摩已经死了,一脸懵逼:不可能啊!前几天在回来的路上,还碰见那老头了呢。光着脚丫子,挑着一只草鞋,晃晃悠悠地说,是该回国了。

达摩的弟子门一听,还有这回事儿?赶紧挖开达摩的墓地,打开棺材。还真没有尸体,只剩一只鞋子了哦!

这个故事很传奇,传奇到正史里都记有一笔: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后世有学者大胆推测说,宋云在回来的路上可能真的遇到了一个叫达摩的人,因为现在在中国“达摩”几乎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但是在国外,“达摩”这个名字跟我们中国的“王伟”“李磊”差不多。在外国人密集的西域之路上,碰见一个也叫“达摩”的僧人,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棺材里怎么就只剩一只鞋了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达摩其实就是被他的门徒们“毒死”的。为什么要毒死他,因为他传的法太“异端学说”了。为什么是他的门徒毒的,因为被收买了。

达摩中毒身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旧唐书·方伎》:“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明确说了,达摩就是被毒死的。至于是不是如传说中的,被人六次下毒,前五次都被达摩识破,到第六次达摩自觉与中国的“缘”也尽了,自愿服毒而死,就不知道了。

反正,达摩确实是被毒死的。那么,毒死他的门徒们在听到宋云说的,达摩已经西归,是不是就大松一口气,同时也免除了“偿命”的死刑威胁呢?所以他们,必须说“没有死”啊!

而那些追随达摩的弟子们,也都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毕竟他们从内心里还接受不了“达摩已死”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更愿意相信,他们的老师,已经挑着他们供养的中国草鞋,悠哉悠哉地回家了。

中国的群众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人家千里迢迢来给你们传法,你把人家给毒死了?这绝对不符合善良的中国群众那朴素的价值观。来者是客,有去有回,就是死,你也得让人叶落归根吧,也得让人家回家啊。

可见,“只履西归”这个神奇而美好的传说,中间又寄托了多少人复杂而难言的情怀。

当然了,“只履西归”也可能本来就是真的。看客也希望他本来就是真的。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