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1885年5月22日去世。他生前表示死后不要举行奢华葬礼,但法国仍然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国葬。
国葬仪式是6月1日,当天巴黎下着小雨。送葬线路是从凯旋门到先贤祠。先贤祠原本是路易十五修建的大教堂,法国大革命时将教堂改为埋葬“伟大的法国人”的陵墓。先贤祠中安葬着很多法国大人物,比如伏尔泰,卢梭,马拉,拉格朗日,朗之万,居里夫人,大仲马……国葬当天很多人给送葬沿线楼上的居民付钱,租用他们的窗户看送葬队伍。这天巴黎自发聚集了约200万人为雨果送葬,很多人从法国各地赶来,甚至有一些人是从外国赶来的。可见当时雨果在法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些自发送葬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有无数的底层穷人也赶来缅怀他,因为雨果的书中总是表现出对底层群众的同情,为这一群体发声。甚至当天巴黎红灯区都集体歇业了,为雨果表达哀悼。
这倒让我想起庄子的典故“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只见庄子一边敲着盆一边唱着歌。惠子很不解,妻子死了怎么能高兴呢?庄子说人的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所以就停止哭泣,欣然接受了。现在一般认为庄子“鼓盆而歌”是对死亡不可避免、而无可奈何的表达,用高兴来掩饰悲伤。后来庄子思想发展到“视生若死,视死如生”,接受天地间的变化,变化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