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有著名的北洋三杰,其中段祺瑞被称作“北洋之虎”,冯国璋被称作“北洋之犬”,而身居三杰之首的王士珍则被称作“北洋之龙”清王朝覆灭后,段祺瑞、冯国璋先后主导了多次政治事件,在民国舞台上异常活跃。
然而,作为三杰之首的王士珍,却很少在北洋中露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876年,时年15岁的王士珍就被正定镇台叶志超看重,正式投身到军旅之中。两年之后,王士珍跟随叶志超开始驻守山海关。由于平时表现优异,王士珍被选入了天津武备学堂进行学习,毕业之后回,到山海关成为了一名炮兵教官。
1894年,王士珍奉命前往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横加干涉,日本海军不宣而战,丰岛海战爆发。清军在日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王士珍所部,被迫退至平壤。
在平壤与日军的交战中,王士珍作战勇猛,他独自率领炮队坚守鏖战,对日军造成了较大的杀伤。最终,王士珍一部顺利突围,成功退回了国内。
甲午海战失利后,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清知耻而后勇,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李鸿章、荣禄等人联名保举袁世凯,让他来负责训练新式陆军。
王士珍被推荐到练兵小站,深得袁世凯赏识。在训练中,王士珍采取西式绝对服从的练兵法则,优先培养军人的素质。在王士珍的培养下,新兵整体素质与战斗力直线上升。
在此期间,清进行了多次阅兵活动。1899年,袁世凯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阅操。在检阅完毕后,这名德国总督高兴地点名赞扬了主操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北洋三杰”名号也开始声名鹊起。
此事完结后,慈禧太后颇为高兴。她亲自召见王士珍并予以奖赏,王士珍由此名扬天下。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王士珍的名望是远在段祺瑞、冯国璋之上的。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小皇帝溥仪登上皇位,醇亲王载沣开始摄政。载沣掌权后,即令袁世凯交出大权,回家养病。
而一路被袁世凯提拔起来的王士珍,也开始主动向朝廷请辞。王士珍此举共有两个目的,一来是报答袁世凯的知遇之恩,二来则是主动避嫌。一直到1910年,王士珍的辞呈才终于被批准。
辛亥革命后,王士珍为清皇室优待条件竭力争取,并表示效忠于清朝,不再担任新朝的官员。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段祺瑞、冯国璋势力渐渐强大。两派摩擦争执不断,袁世凯颇为头痛。为了能够制衡段、冯二人,袁世凯多次邀请王士珍出山。
最终,王士珍架不住袁世凯的坚持,被授予了陆军上将军衔。
王士珍不参与派系斗争,只是在袁、段、冯几人之中充当和事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袁世凯解除了一些忧虑。
不过,在袁世凯想取缔陆军部长段祺瑞,改用蔡锷时。王士珍却劝解袁世凯,不要让权力落到北洋外人手中。
后来袁世凯想称帝,作为清朝遗老的王士珍冷静地不发表态度。当有人向他试探时,王士珍只是笑笑将话题避开。
袁世凯失败后,张勋曾找他一起支持清帝复辟,这一次王士珍同意了。
在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不仅没有向王士珍问罪,反而说他维护治安有功,邀请他做了北洋的陆军总长。
这一次,北洋三杰正式合体。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王士珍任陆军总长,看起来北洋的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局势的又一次变化,冯、段二人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王士珍不愿意参与到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去,他只能又一次辞官回乡。
后来,徐世昌、段祺瑞等又多次请他出山担任要职,但王士珍均是坚辞不受。
不过,王士珍似乎对“和事佬”一角颇为享受。1926年,张作霖、吴佩孚等人联合讨伐冯玉祥,王士珍就被公推为维安会会长,并参与了直奉两系的调停工作。1928年,张作霖退出北京后,又是王士珍出来维持治安,并让北京被国民和平接收。
1930年7月,看破一切、洒脱超然的王士珍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