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萧红简介【萧红:明明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坎坷了一生,多次被背叛,31岁离世】

时间:2024-03-09 10:02:48阅读:

萧红简介【萧红:明明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坎坷了一生,多次被背叛,31岁离世】

1942年1月21日,日军手持枪炮占领了香港玛丽医院,无数群众畏惧日军残忍手段,而不得不做出奔走之举,本在医院养病的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之一。

可不料她在红十字会临时设立的救助站安顿下来后,仅一日的时间病情就逐渐加重,不幸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溘然长逝了,而那时她年仅31岁而已。

萧红是鲁迅大为赞叹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她的人生就如传世的作品一般,给人一种坎坷、寂寞且充满荒凉的无力感。

那么这位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为何在31岁就香消玉殒了?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和坎坷历程呢?

1942年1月12日,身在玛丽医院治病的萧红已经呈现出了弥留的状态,彼时她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糊,由于喉头的肿胀已经令她无法发出声音。

不久之后萧红便进行了最后一场手术,可实则这个手术是在庸医的误诊后而进行的,结果则是错动了喉管,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让原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也正是在这关键时期,日军却攻入了玛丽医院,并在门外挂上了“大日本陆军战地医院”的牌子,一时之间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处在惶惶不安的状态当中。

1942年1月21日清晨,日军浩浩荡荡地对玛丽医院的所有病人进行了驱赶,刚刚结束手术的萧红更经不起此番折腾,无可奈何之下,玛丽医院的人员只得帮忙将其送去了临时救护点。

可当时由于局势的动荡,临时救护站的医疗条件差强人意,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军已经对所有军需药品进行了管制,救护点就连普通的消炎药都不具备。

着眼于整个救护站,除了缺胳膊少腿的桌椅和冷冰冰的铁床,再也没有能够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物件儿了,而一代作家萧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间。

眼见着萧红逐渐陷入了昏迷,丈夫端木蕻良再次找来医生,希望对其进行抢救,可若是在医疗全面的情况下还能够保住性命,但当时药品都是问题,也只能维持现状了。

1942年1月22日,这位颠簸了一生的女作家在恶劣的环境中离开了人世,遵照她的遗嘱,丈夫端木蕻良将骨灰带到了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

因为作家萧红一生都在追寻自由,她喜欢蓝天白云,渴望随风生长,葬于此地也算了了她的遗愿,端木蕻良还亲自执笔写下了“萧红之墓”几个大字,立于坟前。

“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在自己弥留之际时,在纸上颤抖地写下了这几个大字,可见哪怕在病痛折磨当中,她也不甘于屈服命运的魔爪。

而回顾萧红的一生会发现,她的人生故事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令人赞叹的戏剧性及传奇色彩,因为她从未屈服于生活的压迫,而这种反叛精神在她决定逃婚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

在1911年的端阳节这天,女作家萧红出生在了黑龙江省的呼兰区,可与其他孩子不同,萧红的童年并没有家庭所本该拥有的温暖。

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被父亲无端的指责与毒打所替代了,好在母亲姜玉兰一直对她呵护有加,可这个给予自己生命的人,却在1919年不幸感染了霍乱,撒手人寰了。

这是萧红童年时期第一次被抛弃,哪怕这种抛弃的行为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可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萧红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不久之后父亲续弦,萧红的处境变得更加可悲起来,当时唯一能够给她温暖的则是自己年迈的祖父,这也是她多年以后回忆过往生活时,唯一感到拥有温存且幸福的一点。

自那以后萧红便开始拼命读书,因为她信奉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能够带她逃离原生家庭的唯一途径唯有上学,没想到在自己读初中时,这种想法就被打破了。

1929年因为祖父的离世,萧红对整个家庭失去了希望,也没有了留恋,彼时父亲也决定让她辍学,还给她定下了一门婚约,对方正是家境颇为富裕的汪恩甲。

此人本质上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父亲之所以会把萧红许配给他,左右也不过是因为利益罢了,可那时的萧红已经在思想上完全冲破了束缚,她不愿让自己的人生就此葬送。

1930年萧红为了逃婚,而瞒着全家人跑到了北平,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顺利进入了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可她的生活并未因此好起来。

再怎么说她毕竟是一名学生,远在北平又少了家里的支持,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于是在爱情与生存之间,萧红不得不咬着牙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恰恰在她左右为难之际,未婚夫汪恩甲跑到了北平希望将她带回呼兰,几番挣扎无果之后,萧红的此次出逃也不得不以草草收场而告终了。

可回到家乡之后,萧红因为逃婚之举,时常受到他人的指指点点,为了她再次做出“大逆不道”的举动,家里人选择把她软禁了起来,最后不得不委身与汪恩甲走到了一起。

只不过两人虽然在1931年同居了,可并没有举行婚礼,在此期间萧红身怀有孕,可不料在临近产期时,汪恩甲却选择了不辞而别,再也没了音信。

1932年萧红在医院生下了一个孩子,可当时手头拮据的她压根儿没有能力将其抚养长大,最后不得不选择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可不料最后孩子还是夭折了。

同年11月,萧红因为书刊和萧军结识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彼时萧红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只能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得来的钱勉强度日,并且外面还欠着众多外债。

可同时这部作品因为大量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也让萧红处在了危险之中,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萧红和萧军在地下党员的帮助之下开始逃往哈尔滨,后又辗转到了上海。

也正是在逃亡期间,萧红完成了令世人震撼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小说不仅真实反映了东北农民觉醒与敌人抗争的故事,更赞扬了坚决与敌寇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鲁迅先生在萧红的眼里就是自己的人生导师,两人由原先信件往来当中的拘谨,到最后大大方方见面后的不吝称赞,都表明两个人都像知己一般。

甚至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在友人面前大赞萧红的才华,并一次次将她的作品推到公众的面前,“萧红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说法,也是从鲁迅先生口中传出来的。

可当萧红的生活看似已经走上正轨的时候,她和萧军之间的感情出现了破裂,因为随着二人名气的越来越高,原本在风雨之中建立起来的情谊却逐渐垮了台。

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萧红那时经常跑到鲁迅家里与他的夫人许广平诉说,可即便如此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两人分道扬镳,可同时她和萧军的感情,也是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

因为萧军在结识萧红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孕妇,不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愿意和萧红走在一起,可在外人看来他们两人的结合是充满戏剧性且不纯粹的。

于是最后萧红选择远渡日本,但自始至终先进的思想促使她没有轻易丢下爱国情怀,仅仅一年之后她便返回祖国,为了救国于危难付出自己的力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远在日本的萧红得知消息后感到悲痛万分,并第一时间发表了《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对其进行哀悼。

1937年萧红怀着救国于危难的思想返回祖国,“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举进攻上海,萧红和一众作家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等人与特务机关周旋,保护他们安全转移。

在与敌人作战当中,萧红结识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三位爱人,他就是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可那时的萧红已经不敢将自己的真心轻易交付他人了。

在大力推动人民抗战期间,萧红与端木蕻良的感情得到了升温,对方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原本在原生家庭中缺爱的萧红,再次得到了满足并心向往之。

1938年5月,两人正式在众多作家的见证之下于武汉成婚,同时端木蕻良也是萧红唯一合法的丈夫,但不久之后她的人生又迎来了一个重大打击。

婚后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了一个儿子,眼见着幸福的三口之家已然达成,可不料在产后的第四天孩子就因为突发疾病,而离开了人世,这让萧红一度陷入绝望之中。

1940年1月,萧红跟随丈夫端木蕻良离开了伤心地,辗转到达了香港,彼时萧红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但依然坚持举行各大讲座,大力宣传救国于危难的思想。

直到一年以后在病痛的折磨之下,萧红才住进了玛丽医院接受全面的诊治,但令人惋惜的是,她本就已经羸弱的身体在动荡的时局中,还是没能坚持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安放在了一个浅水湾的山坡上,但这并不完整,他怕妻子的墓地不能长久地保全,特意留下另一半骨灰葬在了圣士提反女校的一棵树下。

新中国成立之后,萧红女士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到了银河革命公墓进行安葬,端木蕻良本想将另一半骨灰也同样迁回,可无奈因为年代久远,没法找到确切的地点了。

所以着眼于萧红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有令人无奈的悲剧性,可无论如何,依然能够让人感知到她是一个不甘于屈服的女性。

无论是刚开始的逃婚,还是之后发现萧军出轨后的选择,都表明她是一位敢爱敢恨的新时代女性,她曾“以笔代枪”对祖国作出贡献的行为,更可以称之为女中豪杰。

虽然她的人生短暂,但传奇历程却是轰轰烈烈的,相信无论到什么时候,萧红女士身上所独有的精神也会和她的作品一样,永远被世人所铭记。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