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人们越靠近它就越发现它的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我们不禁要问,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品质,使得它成为传颂千古的书法高峰?
《姨母帖》王羲之/书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诞生于魏晋时期数一数二的高门琅琊王氏,王羲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书法教育。王氏一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才辈出,具体地,王羲之的书法取法于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国书法家钟繇的徒弟卫夫人,一位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取法上的高古,奠定了王羲之书法深厚的基础。
卫夫人的书法以妍媚著称,唐代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具有姿态万千、妍媚浮华的特质。王廙的书法精严古淡,传承了钟繇书法天然、古淡、质朴的特质,在西晋时期独步天下,享有盛名。正是在卫夫人和王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王羲之的书法接通了魏晋书法的血脉,兼具妍媚和古淡两种面貌。
在向卫夫人和王廙学习之外,王羲之对书法有着执着的热爱,他遍习名家遗迹,转益多师。《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便记载了这些事迹:“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而,遂改本师,从众碑学习焉。”博采众长为王羲之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羲之书法中,有如《丧乱帖》《平安帖》这一类洒脱飘逸的行书,有如《远宦帖》《十七帖》这样的俊朗典雅的草书,有如《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一类的古朴雄奇的小楷,也有如《寒切帖》《豹奴帖》一类隶意浓厚的章草。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多样、气象万千。
《平安帖》王羲之/书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有关于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柔媚的还是刚强的?对此,唐代张怀瓘曾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说他的书法妍媚居多。清代刘熙载则给予了王羲之书法相反的评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强调了他的书法刚强的一面。
这些矛盾的评价各有道理。事实上,王羲之的书法可说是兼具妍媚和劲健两种面貌,而且是调和了这两种面貌的最佳代表。比如,在王羲之的行书中,方笔和圆笔的综合运用、书写节奏上轻重缓急的调适,都显示出一种刚柔并济,乃至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韵味。王羲之的书法与魏晋南北朝其他书家的书法相比,也显得更为刚柔并济,更不属于个性张扬一路的书风。
相比于王羲之,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就显得劲健不足而妍媚有余,缺乏刚柔并济的特质。虞龢《论书表》中说“献之始学父书……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有趣的是,王献之的书法是从其父王羲之发展而来的,特别发扬了妍媚的部分,而成为了当时“今体”的代表,这种“今体”更为流便妍媚,也就缺乏质朴的“古”意。
正所谓“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亦刚亦柔的王羲之书法同时可说是亦古亦今。王羲之书风的“今”意,在于它妍媚流畅的行草书走势打破了隶书系统的迟缓;王羲之书法中的古意,则体现在当时仍去汉魏风骨未远,许多字的写法还保留了浓厚的隶书意趣,尤其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用笔的迟涩、厚实,以及隶书横画取横势不取纵势的写法,字形扁平而不事张扬,都展现出质朴敦厚的篆隶遗韵。应该说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兼具古今意趣的典型。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美学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不可偏颇的。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可谓是“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冲和任诞而又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不乏沉郁,韵味无穷。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的时候更为绝妙,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持久的、耐人寻味的意韵。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