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跟小布一起看《名扬世界的云南乐器——云南非遗:梁河葫芦丝》云南非遗:梁河葫芦丝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悠扬、婉转的葫芦丝声沁人心脾。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民族乐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梁河县傣族佛塔据《梁河县地名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建立章毕村,傣语“章毕”译为汉语就是善制作、会吹奏葫芦丝的村子。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用葫芦丝倾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着温柔细腻的丰富情感。
梁河县章毕村葫芦丝因爱而生,曲调悠扬,动人心扉。关于葫芦丝起源的民间传说大多与爱情故事有关。
传说一: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傣族少年桑亮快速砍下竹子做成简易竹筏,他的爱人少玉则在竹筏两边挂上了葫芦增加浮力,然而山洪太大,竹筏飘摇中,时而被大浪打进旋涡,时而撞击暗礁,随时有翻沉的可能。
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将生的希望给了爱人桑亮。活下来的桑亮悲痛万分,他受到风吹竹林发出的声音的启发,用竹子和葫芦做成了葫芦丝,每日以泪洗面对着勐养江吹出调子,倾诉内心。久而久之,桑亮吹奏的曲子形成了一首曲调,听起来悲凉哀婉,如泣如诉。
传说二:德昂族一个叫昆撒乐的小伙子和一个叫欧比木的姑娘,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昆撒乐用薄薄的铜片代替叶子放到竹筒上吹,再套上葫芦,就制成了声音动人的“毕格宝”
昆撒乐常常吹起“毕格宝”与欧比木相会,因欧比木父母反对,两人被迫分离,昆撒乐孤独地吹起他的“毕格宝”,倾诉刻骨铭心的思恋。
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呈现了葫芦丝音乐“爱”的灵魂内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向往。
梁河葫芦丝梁河葫芦丝葫芦丝通常被归为簧管类吹奏乐器。上为葫芦下为笛,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吹奏时数管齐鸣,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饱含忧郁的韵律感。
高品质的选材、严格的制作标准、娴熟的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校音器配合大师的反复调音,制作过程每个环节的用心,造就了葫芦丝“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的悠扬曲调。
哏从国制作葫芦丝云南这片土地上孕育了龚全国、龚家铭、哏德全、哏从国、倪开宏、李春华等无数葫芦丝音乐艺术家和爱好者,产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古歌》《竹林深处》《勐养江畔》《花筒裙》等一大批葫芦丝经典曲目。在他们一代代的接续传承中,葫芦丝艺术走出云南,走向全国,飘洋过海,惊艳世界。
2013年8月,“梁河葫芦丝”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4年7月,梁河葫芦丝被国家商标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1666名葫芦丝爱好者在梁河县泼水节活动现场同时演奏葫芦丝,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上最多人同时演奏葫芦丝”世界纪录。
梁河葫芦丝——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著名葫芦丝演奏家李春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葫芦丝梁河县各级联合号召,经常开展葫芦丝培训活动,大力营造“人人热爱葫芦丝、学习葫芦丝、演奏葫芦丝”的氛围,依托现有资源,科学统筹,让葫芦丝之乡焕发出时代新风采,奏出时代最强音,全方位有序推进葫芦丝产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育,梁河葫芦丝已经形成了原材料种植、加工、销售、培训等一体化产业。目前,全县已有多家葫芦丝生产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注册了勐养江畔、哏德全、南甸、南天丝竹等7个葫芦丝响亮品牌。
梁河的“中国葫芦丝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已经广泛走入了全国乃至世界民族乐器爱好者的心中。
哏从国吹奏葫芦丝葫芦展示资料: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信息员: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