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医比起来,中医对生命有其独特的认识,那就是经络和穴位。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穴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邪气所克之处。当脏腑有疾病或邪气侵犯人体引起气血功能失调时,也会在相应的腧穴上出现病理反应。
穴位不仅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距离脏腑、器官的病症。运用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作用于腧穴,可以达到疏通气血、调和阴阳、通畅真元、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
人体上的穴位有很多,功效各不相同。我简单总结了10个常用于补气的穴位和10个常用于补血的穴位,需要时进行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病时可治疗,无病能保健。掌握了这些穴位,胜过医生开药方。
人体10大补气穴位脾俞穴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人体的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作用:外散湿热之气。
足三里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
作用: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祛病延年。
膻中归经:任脉。
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连线的中点。
作用:集心包经气血,可以缓解气滞、气逆之心肺胃病、乳病。
关元归经:任脉。
位置:在下腹部,肚脐直下3寸。
作用: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
气海归经:任脉。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作用:温阳益气、化湿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涌泉归经:足少明肾经。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笫2、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作用:益精补肾、滋养五脏六腑。
太溪归经:足少阴肾经。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
百会归经:督脉。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作用: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通督定痫。
肺俞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在背部,笫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调补肺气、补虚清热。
悬钟归经:足少阳胆经。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作用:泄胆火、淸髓热、舒筋脉,平肝息风,舒肝益肾。
人体10大补血穴位血海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运化脾血,引血归经。
天枢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肚脐左右2寸的地方。
作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三阴交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小腿内侧,足踝骨的最高点上3寸处。
作用:调和气血,补肾养肝。
隐白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足大趾的内侧,趾甲旁边0.1寸的位置。
作用: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髀关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作用:理气和胃、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下关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期门归经:足厥阴肝经。
位置:该穴位于胸部,当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章门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说明:足三里、关元两穴补气、补血功效兼有,此处不再重复列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