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太常见了。
但最近,有一个新型评分渠道正在冉冉升起,在互联网上频频出圈-------虎扑评分。
以往我们评分的对象是《武林外传》、《灌篮高手》和《植物大战僵尸》,但虎扑评的是《武林外传》里的老邢、《灌篮高手》里的樱木花道们、《植物大战僵尸》里的窝瓜。
既然角色可以评分,那么影视番剧里的神台词自然也可以评分,还有偶像明星演唱会周边活动,从门票到事件再到线上直播,均能评价。
除此之外,还有体坛里的天价合同、某场赛季的MVP、小说中的绝世兵器系列,就连常见方便食品都可以拉个“讨论组”
总之,这套评分体系就像个黑洞,把万事万物都席卷进1到10的刻度世界。
如果说打分是最简单粗暴的表态方式,那么打分时留下的短评则是一记紧随其后的重拳。
在中国当代作家系列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熟面孔,比如余华、史铁生、郭敬明跟江南。
虽然江南有很多经典之作,但由于总是挖坑不填,导致很多读者因爱生恨,就想给坑王寄刀片,不但给一星,还给他来个致命一击:中国知名企业家中,有很多互联网大老板的身影,东子是虎扑的神,很多网友就觉得东子白手起家,一步步成了大老板,特别励志,而且说员工都是兄弟,说明没有忘本,所以就喜欢他。
而过于“烧钱”的小马哥被不少人怒打1星,最终只有3分。
其实啊,虎扑评分最早并没有这么离谱,初衷也简单,就是为了促进NBA的话题度,网友们可以在比赛结束后给各个球员打分,以客观体现球员本场的发挥。
去年世界杯期间,虎扑网友们在自己的老本行体育领域更是嘴下不留情,留下了一堆贴切又毒舌的短评,比如对于葡萄牙老将佩佩:球员动作慢一点:如此种种,看起来感觉特别乐呵,不过,世超发现这些评分虽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赛事讨论的评价维度,但客观价值却难以评定。
亮眼发挥的球员会因为“这场拉了,没打出该有的水平”被一星差评,表现拉胯的球员可能会因为球迷对他喜爱的滤镜而获得高分,有时压根没有上场的球员,也会遭受无妄之灾。
没上也喷?
但不管怎么说,愿意客观评价的人是多数,某种程度上,赛后评分还是可以侧面体现一个球员的发挥的。
虎扑的CEO程杭之前提到虎扑评分的时候,也说过之所以做这事是为了提供一个让男性用户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的场所。
只不过,现在虎扑评分好像已经脱离当初的想象。
5.8保罗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梗源自2008-2009赛季首轮季后赛,克里斯保罗所在的队伍以63-121输给掘金队,分差整整58分,创下历史记录,从此以后,58这个数字就和保罗紧密相连。
但在一场比赛之后,很多人发现,保罗的评分居然被直接“被平均”成了5.8。
不用看5.8官方亲自下场玩梗,节目效果是有了,却也让一部分人对评分产生了一些微妙的质疑。
不得不说,虎扑是懂流量,也懂受众想要什么的,已经办了8届的女神大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评分逐渐在抖音、B站出圈,更多人都开始讨论起,虎扑评分到底合不合理?有没有意义?
原本评分类产品的诞生,是人们需要「参照」和「指导」。
想看一部电影,不知道好不好看,就看看评分,“五星”意味着极高的肯定,看了稳赚,“一星”意味着绕着走就行,简单粗暴,节省时间,还能通过其他人的短评确定是否符合自己口味。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专业干这个的,不懂怎么排除无效选项,没有足够量、足够理性的用户基数,最终得出的评分都没啥参考价值。
B站在2017年推出了番剧评分系统,但在高分番领域,一直有人调侃“9.5遍地走,9分不如狗”
看淘票票、猫眼的评分,更是会觉得全世界都没有烂片这种东西。
豆瓣评分由于样本量大,用户群体丰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但豆瓣身上的评分风波也不少,被饭圈入侵,遭遇水军控评的事情早就有之。
近年来还面临着“通货膨胀”的争议。
《梦华录》曾经在豆瓣冲上8.8分,这个分数在豆瓣属于高分序列,远超2022年年初的爆款《开端》,跟《隐秘的角落》、《仙剑奇侠传三》同分段。
现在已慢慢回落在短评中,慷慨给分的用户们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这部古装剧能看,或者刘亦菲够好看。
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
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通过极端的分数评价迅速找到同阵营的好兄弟,他们并不在乎评分多少,只在乎输出情绪,党同伐异。
有大批粉丝“撑腰”的球员,往往在球队输球后也能得到很高的评分,但在出现重大失误,被人抓住黑点的时候,会立刻迎来一波反攻倒算,恨他的人等的就是万花丛中一点红的时刻:在虎扑的体坛天价合同盘点里,就有这样一个条目,说利雅得新月足球俱乐部给梅西开了10亿欧的年薪报价,但梅西拒绝了。
网友锐评是:沙特人眼中的亿跟我们眼中的亿不是一个亿。
这条消息内容很简单,看上去就是一个趣闻,但不少人就这条消息的真假争论了起来实事求是,辩个真假,也无可厚非。但你再看下去,会发现网友们争论的不是“梅西年薪十亿”的真假,而是你给梅西打几分?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各种粉黑大战就是一场场闹剧,看到无脑的1分、10分的时候,他们纳闷、不解,这都是啥啊,能不能好好打分了?
不好意思,不能。
当评分与偶像的风评,和自己的情绪搅合到一起时,这些极高或极低的分数只不过是这批粉丝的需求,他们不会讨论什么技术细节,就想动动手指给自己的偶像投上一票,通过评分为偶像摇旗呐喊。
更何况,当评分与作品市场收益挂钩时,利益方也会想要操控评分走向。
事实上,在每个打分机制建立之初,大众都会报以特别美好的期待,他们希望各路大神能给自己提供观影、购物、饮食的指导,好让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了解事情全貌。
但如今互联网上的评分,却让很多人感到不信任,和一种深深的失望。
无数一星和五星组成的平均数,不能反映时代的喜好,只留下了无数条“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