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十大濒临失传的技艺(中国正在消失的13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

时间:2024-09-01 22:43:37阅读:

十大濒临失传的技艺(中国正在消失的13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

1、铁匠铁匠现在很少见了,以前的农具比如铁锹、铁镐、锄头、刀子、铁锅、铲子等等都是铁匠用铁锤一锤一锤打出来的。现在都已经批量生产了,所以这个行业被机械化替代了。我爷爷就是铁匠,到我父亲这代是第三代了,小农具和马掌早就不做了,现在做别的工具,现在我们周围就是我家自己的铁匠铺,年轻人都不学了,已经快失传了。

2、皮影戏皮影戏对于年轻人不一定见过,对于50~80的人不陌生,小时候在村子的街头巷尾偶尔都能看到皮影戏的艺人。据资料记载皮影戏开始于宋朝古老的传统手艺。在中国是民间比较独特艺术。皮影戏是用羊皮或者牛皮等雕刻出来的小皮人,通过故事情节串联起的人物,所以带给大众们不少欢乐。

特别是在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电视机还未普及的时代,看一场皮影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3、修缸补锅小时候,在大街上总能听到吆喝声:“补缸哦——补甏哦——”,老远就看到补缸师傅挑着挑子,里面装着一些小铁锤和几把钢錾等工具,为有需要的顾客。那时候物资相对匮乏,锅碗瓢盆啥的坏了能补就补了。修缸补甏的工序:先凿缝、后钉攀、再补砂。在补锅的时候,找一个铁块融化成铁水以后,倒在布饼上,衬到破锅的底部,洞就补好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村的锅、缸、碗、盆这些器具坏了基本上都扔了,以前每家都会用、现在绝迹的是“修缸补锅”4、修钢笔师傅所以在当时能有钢笔的人都是很精贵的。那个时候学生必用的修钢笔、出现问题都会找修钢笔的师傅修理,有的还会为笔杆刻花。那时候都会有一个修钢笔的小摊,摆放着各种钢笔配件。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钢笔也不再那么昂贵,特别是近些年很多办公场所都已近被中性笔替代,所以在生活中钢笔、墨水都很少见。所以修钢笔师傅的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5、篾匠蔑匠手艺人们真的心灵手巧,竹篾经过老工匠们的手,就可以编织出那么惟妙惟肖的各种花式的物件。特别是蔑匠做的绣盒可都是巧夺天工,我家乡蔑匠还是有的,平时织些农副产品去街上卖,但销量不是很好。都是些留守老人在家,有的年纪大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也不需要用这些工具了。蔑匠现在最年轻的都快奔60岁,年龄大的要70多岁了,再过十几年这行要失传了。

6、箍桶匠“箍桶哟…箍桶啦…”这样的吆喝是不是很熟悉呢。箍桶匠是民间的一门古老行业,是专门从事圆形木制容器制作的老手工艺人。以前在大街上总能碰到箍桶师傅们。特别是以前的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就是水桶、饭甄、洗脚盆等时间久了,这些木桶啥的就会出现漏水或者扎箍松了。这时候就会找箍桶师傅上门维修。上新的扎箍,就又可以用了。所以那个时候坏了都会找手艺人维修一下继续用,现在渐渐由塑料、不锈钢等制品取代。

7、钉称木杆秤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计量工具,传说是鲁班发明的。钉秤是精细活,也是良心活,公道自在人心。毫厘必究,只为手艺人那份承诺。公道是在秤杆子上,也是在人心上。以前的木杆秤都钉秤师傅制作出来的,所以钉秤是一门十分精细的手艺。

木杆秤是第一颗星花称为“定盘星”,秤杆上16个刻度,每一个刻度都有一个星花,代表一两,俗称“柴秤星”在电视连续剧中《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吧,是这么唱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伊啊伊儿哟哎——你就是定盘的星。”后来电子秤的开始普及我们的生活,木杆秤渐渐地退出了集市和商场之中。木杆秤已成为时代记忆,成为了一件收藏品。

8、绞面绞面是古代女人的一种美容方式,是一种古代的“美容技艺”,这就是“绞面”或者叫“开面”绞面的作用就是去除女人脸上的汗毛,让皮肤更加的靓丽和富有光泽。以前女人出嫁前都会做一次“绞面”现在这个行当逐渐消失的了,被新兴的美容手法替代了。

9、蜡染蜡染是我国西部民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将“蜡”作为一种纺染道具,制作程序非常的复杂。分为:练布、安排底样、点蜡绘制图案、染色、脱蜡和清洗几道工序。蜡染独具特色,蜡染具有写实性强、生动形象、纹样丰富等特点。最后形成图案清晰、蓝白分明的布片。

10、机匠机匠是对过去年代从事丝、棉织业的工匠的通称。以前的织出来的土布是比较繁琐额手艺活,也是一种比较好体力的。一般织匠都是男人比较多,手艺好的织匠将布匹织的光滑细腻,会这门手艺的人至少都70了,现在年轻人已经对这个不感兴趣,市面上都有卖现成织品,所以这门手艺已渐渐消失了。

11、席匠以前农村用的凉席或者炕席你们还记得不,那时候农村过新年,娶媳妇都会铺上新席子。一张苇席大致可以归为选苇、破篾片、浸水、碾苇、编织、收角等几个步骤,工艺比较繁琐复杂。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很难。

如今炕革等化纤制品的出现在生产生活中,席子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很多会这门手艺的人都老了,席匠手艺濒临失传。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苇席编织12、掌箩匠箩子由箩框与箩底组成。一声“挣箩子来!”,它的窍门在于要把箩底箍扎紧。全村人就会围过来。罗匠不仅缯新罗子,还为罗底破了的罗子换底子,其工序与缯新罗子一样,只是利用了旧罗圈而已。罗匠改变人类食物形态的手艺,曾是乡村的一道风景,手艺人已经越走越远,永远地走到了我们记忆中……13、棕匠棕匠也就是老话说的蓑衣匠。以前农村人赶在雨季下田耕作的时候就会披着蓑衣和戴着斗笠耕作农田。棕匠制作蓑衣的过程复杂,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制作起来费时费力。

现在的生产生活中有了雨伞、雨衣,所以过去的蓑衣也成为了历史和珍藏品。会这门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