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简称“国画”,是20世纪上半叶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用毛笔、墨汁或特定的矿物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传统绘画形式的称呼。
中国画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这是最传统的分类法;以表现技法之不同,可分为工笔与写意、设色与墨笔等类型;以艺术风格之不同,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山水画可以分为两类:青绿山水--套青绿着色的技法,唐代李思训为代表人物,被奉为北宗之祖:水墨山水--以墨的浓淡表现山水神韵的技法,笔墨渲染为主,一般不着色,擅表达意境,唐代王维被奉为南宗之祖。
名家名作1.隋·展子虔《游春图》: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北周末隋初画家,历北周、北齐,入隋任朝散大夫。传世作品仅此一件。这幅画描绘了贵族游春时的情景。《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是国宝中的国宝,可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萨》相媲美。画面右上方“展子虔游春图”五字是宋徽宗所题。1946年张伯驹为了避免此图流失海外,倾家荡产将之收购,并于1956年捐献给。
5.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约950-1027),北宋初期画家,为人疏放,宽厚,嗜酒而不拘世故,爱山水。他继承了荆浩北派山水传统,又有新的创造。他与前辈李成齐名,是宋代山水画的巅峰。《溪山行旅图》描绘了峻伟屹立的远山、一泻千尺的瀑布和缓缓行进的行旅,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杰作,被誉为“宋画神品”
6.南宋·马远《踏歌图》:绢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南宋著名画家,其家族五代都供职画院,他远承家学,后学李唐,光宗、宁宗时历任画院待诏。由于他常作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大片空白,而被称为“马一角”,与风格相近的人称“夏半边”的画家夏圭齐名,是南宋画院派的代表人物。《踏歌图》描绘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和丰年农人在田埂中踏歌而归的情景,是一幅山水人物画,也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名作。
7.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更是山水画史上的名作。它描绘的是当时山东济南府附近的鹊山和华不住山秋天的景色。
8.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纸本水墨,纵31.8厘米,横51.4厘米,浙江省博物院藏:无用师卷,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公望(1469-1554),元代画家。本姓陆,江苏人,后被年九十的黄氏收为养子,因宾客“黄公望子久矣”之语,乃取名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一峰,“元四家之首”,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平生得意之作,毕数年之功才完成,画成后送给友人无用上人。明代时先后被画家沈周、董其昌收藏:清顺治时期藏家吴洪裕得之,惜之如命,临死前竟焚之陪葬,幸中途被人从火中抢出,而图已烧断为两截,前段虽小,但完整如初,后人称“剩山图”,后段很长,但毁坏严重,后人称“无用师卷”这两段图目前分藏于海峡两岸的博物馆中。这幅画在画史上的地位犹如书法界的《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