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用自己独树一帜的影片风格,把中国电影带出国门。
他们中有声名显赫,直至今日依旧为人津津乐道的导演,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
他在1996年拍摄的电影《秦颂》,号称“中国电影第一部商业大片”,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引进内地以外的地区资金的商业电影。
影片获得香港大洋影业投资4000万,放在当年可谓数目惊人,而且电影的制作阵容也相当强大。
最后《秦颂》出征国外,也就是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荣获评委会大奖,但它在国内的票房结果却非常惨淡,很多人对它甚至闻所未闻。
因为影片只在几个城市点映4天后便紧急叫停,直到一年过后方才重新恢复上映。
说起来《秦颂》的故事背景是一段大众熟知的历史——荆轲、高渐离和秦王的故事,不过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诗之作,而是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
这种改编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完全无法接受,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放下历史考究的部分,这部电影尽管放在当下,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秦国王子嬴政幼时便流落赵国,是一个乐师妻子将他与自己的儿子高渐离一同哺育长大。
一次由于战场失利,赵国士兵斩杀秦国人质泄愤,嬴政也在被斩杀的队伍中,最后因王孙身份得以活命。
当晚,嬴政和高渐离一起把喝得烂醉如泥的刽子手埋了。
闯下这样的祸事,本以为必死无疑,恰逢襄王驾崩,嬴政作为秦国太子的儿子被接回秦朝,两人得救,但也却自此分离。
二十六年后,高渐离成冠绝一时的乐师,嬴政也在一统天下的路上努力,六国已灭其三,仅剩齐楚燕三国未灭。
因回想起曾经因高渐离的乐曲而获得心态上的平静,为了让高渐离谱写出气势磅礴的“秦颂”,嬴政决定先行灭燕找回高渐离。
高渐离等一众燕国俘虏被带至秦国,不忍看着燕国百姓受辱,于是高渐离大声辱骂恰好路过的秦国栎阳公主,被公主未婚夫王贲处以黥烙之刑。
高渐离因自身受辱萌生死意,绝食明志。
栎阳公主向嬴政献计,说若能说动高渐离进食,便要将他收归为自己的影子,教她弹琴。
公主因幼年骑马摔伤腿,再也无法站立,一度有过灰暗的时候,最终她用一首燕国童谣和一个食吻唤醒了高渐离对生最初的渴望。
嬴政大喜,命他谱写能教化人心的“秦颂”
谁知高渐离只是假意屈服,他不愿成为嬴政征服天下的工具,于是趁教授公主琴艺之时,对其侵犯,想以此获死罪。
没想到,经此事,公主双腿竟然能够站立,嬴政开心之余却想起另一件事。
大将军王翦及其子手握重兵,原本嬴政想将栎阳公主许配给大将军王翦之子王贲,借此机会稳定军心,倘若公主失去清白之身,必会对此事有所影响。
一怒之下,嬴政决定活埋高渐离,可在最后关头看出他一心求死,决定将其发往燕国俘虏营筑造天台。
而王贲觉得深受其辱,在大殿上控告高渐离,却被嬴政以错在栎阳公主身上强行狡辩了去,大殿上这段说辞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逻辑鬼才。
在俘虏营中,高渐离对儿时的儿歌进行再创作,竟成了营中鼓舞人心歌曲。这也再次验证了嬴政对他才能的肯定,音乐既能惑人心也能振人心。
高渐离和公主的事几乎人尽皆知,他在俘虏营中被称为“嫖圣”,栎阳公主更是亲自把他接出俘虏营,和嬴政一起在河边奏乐。
回宫路上,嬴政邀请高渐离同乘,可中途一时兴起,去了真人徐福的车架捉弄他。
留在他车架中的高渐离和栎阳公主却被刺客袭击,为保护公主,高渐离受重创昏迷,嬴政大怒,决定屠杀方圆3里以免放过刺客。
在公主的悉心照料下,5日后,高渐离醒来,还称在梦中为公主做了“栎阳颂”
嬴政决定封他为秦国的大乐府令,谱写“秦颂”,公主希望高渐离能以此为条件,让嬴政同意两人结合。
在大殿上,虽然各位大臣对高渐离出任大乐府令持反对意见,但都被嬴政一一驳回。
正在这时,秦人发现,有人在筑台的石头上刻上反嬴政的言论,嬴政下令要处死所有燕国俘虏,一时间血流成河。
高渐离不忍看着无辜之人被杀,同意出任大乐府令,也愿意谱写“秦颂”,也不再干涉公主的婚事。
在公主出嫁前,两人在祠堂再次相见,也是最后一次发生亲密关系,这一次忍无可忍的嬴政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
出嫁当日,公主在自己额头上烙下和高渐离一样的“囚”字,晚上公主咬舌自尽。
而王贲为泄愤将公主尸体残害,被赵高当场杀死。
最后,高渐离终于将“秦颂”谱写完成,在嬴政登基之时,他以卵击石,用手中的琴砸向嬴政,也终于换来了他等待已久的死亡。
而嬴政在众人吟唱的“秦颂”声中,走向天台,成就始皇帝的威名,影片到此结束。
确实,影片的虚构部分占了影片的80%,甚至接近90%。可以说,影片中除了嬴政统一六国的主线外,其他的剧情均为虚构,但这并不影响影片在人物上刻画上的创新之举。
秦王嬴政,在影片中是一个有血有肉看起来还有点精神分裂的人物。
一方面他有着对统一六国的抱负,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自己内心的情感,既有对公主的父女亲情,也有对儿时玩伴的深厚友情。
作为君王,他善于看透人心,知道怎样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怎样排兵布阵,如何攻破城池,甚至包括如何抓住人心,他都胜券在握。
同时,他也懂得怎么彰显帝王威严,戏弄徐福兄弟,让众人知道何为“君无戏言”,他的霸气在于自己想做就做的魄力。
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孤独的君王,他渴望能从子女朋友身上汲取到温暖,却都未能如愿。
他对高渐离说:你能使公主笑,就能使我笑。能使公主哭,就能使我哭。
看起来对公主宠爱到溺爱,一样是为了稳定军心可以放弃公主的终身幸福,阻止公主和高渐离的结合,让公主嫁给王贲,最后悲剧收场。
所以,公主对他说:父王,你根本就不会哭!
他对高渐离的感情,肯定超过了一般的友情,也不只是单纯的找他来谱写秦颂。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经历过太多故事,他对高渐离下不了狠心。
高渐离几次故意犯上,他都选择了留他性命,最后高渐离想要寻求死亡作为解脱,他还是舍不得高渐离离去。
因为他对高渐离说过:叫我大王的人很多,人世间,叫我大哥的人,只有你一个。可忍了那么久,而终究还是被高渐离的一声大哥打败。
影片看起来是三个人物并行,其实,高渐离和公主这条故事是嬴政两面中的一面。
也就是说,是他们的故事,构成了嬴政有血有肉的另一面。
尽管故事狗血,可从中想体现的情感纠结和矛盾确是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秦王难得的一面——孤独。
整部电影下来,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几个主要人物之外,就是台词和音乐。
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诗之作,所以没有晦涩难懂的台词,反而全是大白话,但是这些大白话亦庄亦谐,相当值得玩味。
比如高渐离对羸政说:“回头你再把我扔下来”,羸政回:“那不是我扔的吧。”比如高渐离对嬴政说:“史书会记载,始皇帝嬴政登基的时候,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还在袭击他。”嬴政回:“你错了,史书由我来写。”有种大白话讲出真理的赶脚,特别是结合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剧情背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就算多年后,或许你已经记不清电影复杂的剧情走向,但对影片中出现的台词肯定记得深刻。
而音乐更是贯穿了整部电影,每一首歌的出现,都有它的意义。
比如哄嬴政和高渐离入睡的儿歌,得到的是身处乱世却依旧不灭的一丝温暖。
幼时嬴政差点被砍头高渐离哼唱的歌曲,给了嬴政勇气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势必要做出“秦颂”的引子。
高渐离筑天台改唱的歌曲,既是他个人情绪的发泄,也让嬴政的想法得到了验证,音乐确实能教化人心。
高渐离受伤昏迷时做的栎阳颂,则是他终于看清自己情欲之下对公主的真实情感。
最后高渐离亲自做了秦颂,却妄图刺杀嬴政,但终究嬴政在秦颂的歌声里登上了天台。
每一首歌曲的出现,都恰如其分,而其中最最精妙的要数影片一开场的儿歌,一开场就把整部电影的主旨唱出来。
“两只小狗,梦见骨头,汪汪汪汪,咬了一宿,咬了一宿,狗毛两口,汪汪汪汪,没有骨头”这两只小狗,说的何尝不是嬴政和高渐离两人。
他们在成年后都做过梦,嬴政梦见的一群无头鬼在追他,当跑到弹琴的高渐离身边时,鬼就不见了。
于是在嬴政心中,就一直想着把高渐离找回来,认为只有在他弹奏的秦颂里,自己才能登上天台,点燃祭火,成就始皇帝的梦想。
同时,高渐离也做过梦,却全然不同,在梦中他戴着枷锁,受到嬴政母亲的哺育。而这在公主身上算是也得到了应验。
但是最后他们怎么样了呢?
故事真正的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已经出现,嬴政临死之前,用乐器祭河,还下诏不得重用乐人,否则杀无赦。
是他对自己曾经对高渐离和栎阳感情的一个反省,也是他对音乐对权利执著的一个释怀。
他一开始想的并没有错,用乐感化人,可以笼络天下人心。
但如果在音乐上过分倾注欲望,其实反而会得不偿失,就像他最后还是没能留住高渐离,也没能救下栎阳公主,落得“没有骨头”的结局。
其实完美诠释拆掉娱乐片和艺术品的墙的,还有《秦颂》。
所以抛开历史事实来看,《秦颂》值得我们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