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德军不进攻(不可思议的敦刻尔克撤退,德国为什么不追?)

时间:2024-01-08 08:24:49阅读: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德军不进攻(不可思议的敦刻尔克撤退,德国为什么不追?)

现在提到敦刻尔克这个地方,大家很可能会想到去年上映的那部电影。对于盟国、甚至整个世界来说,敦刻尔克都是转折性的一步,如果没有这场奇迹般成功的大撤退,历史也许会向着另外的方向改写。

可对于德国来说,敦刻尔克却是一场巨大的遗憾,也是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的胜利中,莫名其妙的一步“纵虎归山”行为。关于敦刻尔克,有无数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分析,筠蛋今天就站在德国的角度,讲一讲这里发生的故事。

1940年,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在第19装甲师的一辆指挥车上德国在西线战场上有如神助,一路几乎畅通无阻地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打得一败涂地,盟军的防线像纸糊的一般一碰即溃,让德军的坦克部队一直撵到了法国东北部的一个三角地带,前有追兵,后有汪洋,盟军队伍真的是到了插翅难逃的地步。

在《孙子兵法》中,这样的境地叫做“绝境”或者“死地”,意思就是只要把敌人逼到这个份上你就赢定了;可是,兵法中还有一种说法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是哪怕你被敌人逼到这个份上了,你也不是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反正道理兵法是给你讲清楚了,那么敦刻尔克这个“死地”盟军究竟有没有办法破得了呢?将这种境地定义为“死地”的,是中国古代的兵法,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是相对薄弱的,无垠的大海基本上是相当于一片被未知支配的恐惧,然而现在面对海洋的并不是古代中国人,而是发源于海洋、成长于海洋、支配着海洋的西欧人,他们也将卷土重来的机会大大寄托于海洋,自德军打开比利时防线时起,丘吉尔就很有预见性地开始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撤离运动,他们要在德军步步紧逼之下越过中间的海峡逃往英国。虽然不管现在还是当时这种行为让相关国家的形象看起来都欠缺伟岸,但是事实是压根顾不了那么多了,德国人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抵抗就是以卵击石,与其追求一瞬间有骨气地死在德国人枪口下,倒不如暂时怂一把,说不定还有机会让德国人有骨气地死在自己枪下。

1940年法兰西之战中,德军在战场上使用反坦克炮。他们身后是两辆被摧毁的法军雷诺FT-17坦克就是在这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信念的支配下,盟军开始了紧张而狼狈的大撤退,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而悲壮的,如果有看过敦刻尔克电影的读者盆友一定会深有感触,集中在敦刻尔克的是不到一千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说是舰队实在牵强了一些,因为这些船只鱼龙混杂,有巡洋舰,有驱逐舰,还有英国海滨城市的民众志愿驾驶的各种小帆船甚至渔船,它们穿梭在德军鬼魅一般的阴影之下,哪怕多抢走一颗螺丝都是赚到。

人们的心情是恐慌而且绝望的,从敦刻尔克撤离的可能性是那么渺茫,不说这个小港口非常容易受到持续攻击、德军一旦发起进攻基本上抵挡不了多久,单说哪怕侥幸逃掉,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渡过海峡以后要怎么办,最大的成绩就是起码还活着。

这样的情景在今天盟军的电影镜头下是相当悲壮而感人的,但是在军队的眼睛里却大概只是异常怯懦而可笑的,堂堂英法联军,带着富得流油的荷兰比利时在德国人的炮火下节节败退,在法国最后一小片遮羞布一样的土地上挤上七零八落的小帆船仓促逃跑,惶惶如丧家之犬,再回忆一番一战过后凡尔赛恨不得将德国剥皮抽骨的丑恶吃相,德国人能解气到遍体通泰了吧,他们已经将对手围攻在最后二十英里之内,只待最后发动总攻,相当于伸手一把扯下英法最后一块遮羞布,德国完全的胜利,盟军的奇耻大辱。

除非出现不可思议的奇迹,比如突然圣母白莲花发作大发慈悲,德军就站在原地不动放他们一马——是不可能的吧?

可是历史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围困敌人的德军突然接到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这条紧急命令由坚持发出,尽管前线的军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地服从了命令,这就造就了在世界史、战争史、军事史上至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谜团,在敦刻尔克,德国究竟为什么莫名其妙停止了前进,放弃了几乎唾手可得的大胜利呢。既然说了是个谜团,那就肯定有很多猜测、分析的版本,就连当时参与这个命令决定的德国军队将领,在事后的说辞也是前后不一、互相矛盾,至于真相我们很难判断,大概只有一个人知道。所以,筠蛋接下来的讲述仅仅是参考史学界其中一种说法观点,如果有读者盆友不认同或者有其他见解的也可以一起讨论~1940年6月,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中,英军乘船撤回英国本土。图为一名受伤的英国士兵在战友的帮助下上岸当时,德国的坦克部队正在距离敦刻尔克只有二十英里的运河地区待命,附近地形比较复杂,纵横交错着运河、沟渠等水域,坦克部队推进是比较困难的,所以,5月24日德国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就向提出暂时停止前进、等待步兵支援的建议,同时,空军总司令戈林在此时也提出了要求空军来解决装甲部队前进困难地区的善后问题,当然,戈林在此时提出空军出马不仅仅是出于为陆军分忧,而更多是想将最后胜利的最大功勋揽到自己怀里,他还不失时机地提醒,如果陆军在战争中风头太足的话,元首的威望很有可能被陆军将领给抢去不少。

综上所述,采纳了暂停前进的建议,并决定让空军和步兵去决战,他宝贝的装甲部队则在不适合的地形环境中蓄积力量原地休息。这个计划遭到了总参谋长哈尔德的强烈反对,哈尔德认为已经离完全胜利就差最后一击的装甲部队这个时候停下来简直是愚蠢的,坦克“像瘫痪了一样”完全停止,居然还要等空军来善后,这显然是戈林的阴谋,可是元首还给了他一段关于政治问题的解释,那就是在当地不宜开战,那里是弗兰德人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决战会严重损害的形象,元首也不是完全不顾及形象的,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得要一点脸。再有一点,一直想要避免同英国发生撕破脸战争,他希望德国此番能保证在欧洲大陆的绝对地位且获得英国承认,敦刻尔克的止步可以作为一种避免让盟军输得太难看的“诚意”让英国感到而后考虑同德国媾和。这些想法明显是德国军方难以顾及的,打胜仗是一方面,政治游戏同样重要,更何况,应该是理所应当认为,决战胜利已经胜券在握了。

1940年6月,英军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本土后,搭乘火车抵达伦敦火车站德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的贤者时间,和德军进攻的夹缝中,敦刻尔克这个丝毫不起眼的小港口,上演着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那一场“发电机计划”,就在德国人眼皮底下,从5月27日到5月30日,这里撤走了十二万多的人和巨量的物资,连英国都没想到敦刻尔克的奇迹如此惊人,德国就更想不到了,当他们发现敦刻尔克的小帆船正在完成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的时候,战斗力无解的德军都阻止不了那个小港口的速度了,空军进攻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顺利,因为天气原因空军的行动受阻,而英国皇家空军也意外地给予了他们曾经战无不胜的轰炸机沉重的打击。

就这样,一直到6月4日、最后一天为止,共有近三十四万士兵从地狱门口逃离,他们毫无形象可言,一路上的狼狈惊慌根本不像是军队,但他们却也实实在在活了下来,在以后与法西斯决战的反攻中,他们将是最重要的主力,践行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德国人感到恼火而费解,他们万万没想到被打得屁滚尿流的对手绝处逢生,想要同英国达成和解的希望也破灭了,此时战胜德国的是看似最没用、也是他最想不通的,人类之所以为人类,除了力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拥有良知——我们永远无法忘却在敦刻尔克之后丘吉尔发表的那篇著名演说:“……我们绝不气馁认输,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么大,我们都将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将在山中战斗,我们决不投降。……”上一期:世界杯遗憾退场,但德国的二战神话才开始下周四见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