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漆坊”入口处的明式家具上,放着光亮的老式竹编帽、待修复的古代梳妆盒。往里走,工作台上摆着正在裱麻的百纳古琴。打开抽屉,是漆艺手镯、漆碗、脱胎制作的玫瑰花瓣。甚至连吉他、莲蓬以及被工厂废弃火烧过的大蒸笼残片,也被俞峥制成了现代漆艺作品。
“漆器是可以把玩、抚摸的东西。打磨好的漆器表面,像婴儿的肌肤,细腻,温润。”俞峥把玩着莲蓬漆器说,“漆的包容性很强,茶叶、麻线、蛋壳、贝壳……都可以用漆粘贴。而漆艺创作,更像是与漆在交流,它不时展现种种天然的意外演变,让人惊艳不已。”我国漆器历史悠久,早在河姆渡时期,人们已懂得用漆。7000多年过去,中国器具与漆结下不解之缘。
在仙游“国漆坊”展示柜里,笔者看到一款黑底彩色的漆艺手镯,白色蛋壳镶嵌成细直线,与粉嫩的红、蓝、绿色块搭配而成,简约时尚。“慢慢看,发现里面漆层很多,色感丰富。在绿色的色块里,有不同的绿,微妙的蓝与红。”她将漆艺手镯套在手上,与身上的黑色麻布中式长裙相配,恰到好处。
“她的作品充分发挥漆的材料语言,表现手法大胆而细腻,善于将浮雕的立体元素融于漆画。立体和平面的巧妙结合,使作品更加厚重,富有力度,因而更具视觉冲击力,这是传统漆艺的新发展。”漆艺界泰斗、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乔十光这样评价俞峥。
“漆是很磨人的,要耐得住磨才行。”俞峥说。
俞峥打磨漆器,不戴手套。“很多人说不戴手套会过敏,在我这里,打磨不允许戴手套,因为必须边磨边摸,用手感知,才知道漆面平整程度。我们对打磨的精细度要求非常高,漆器通常要磨到5000号水砂。”“对我来说,漆器作品没法批量化生产。一旦上了生产线,产品就要按指定模式生产,按时交货,质量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化学漆的掺假。我一直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作品,力求更加精致。”她说。
坚持纯大漆制作,并不容易。漆艺的创作工艺繁琐复杂,做底胎、刮灰、裱布、镶嵌、填色、罩漆、打磨、抛光……每一道工序皆需精心打造,一丝不苟。漆艺是纯手工制作,工艺难度很大,极费工时,制作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十年。但她仍然坚持用古法制作。
近几年,全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漆艺课程。俞峥用“百家争鸣、雨后春笋”来形容中国漆艺领域的现状,“现在的趋势是复归传统,中国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每次去看展,都能看见一些让我兴奋的东西。”据悉,俞峥有多件作品获奖或被相关机构和国内外人士收藏。如2007年,《漆语》获“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之“中国美术提名奖”,作品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2008年,《漆语系列》参加“中外艺术家抽象作品邀请展”;2010年,《大器》入选“日用即道——2010国际漆艺展”;2013年,系列漆器入选中日韩当代漆艺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