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朱自清的资料【民国才子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真的是饿死的么?】

时间:2024-03-17 07:50:34阅读:

朱自清的资料【民国才子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真的是饿死的么?】

时光退回到1948年,经历战乱暴风骤雨的中国,初见平静和温暖。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国民为了推行法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苦难深重。国民为了收买高知识分子,给高校教授发放美国救济粮。

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教授自发组织,在“拒领美国救济粮”的承诺书上签字。

原本生活清贫的朱自清,断然拒绝崇洋媚外的所谓帮助,展现了士大夫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他是不吃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作为大教授,属于当时社会上层民众,他真的是饿死的么?

在朱自清一生中都发生了什么,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中国又经历着什么?

追求新知,不想做官在《背影》里,朱自清回忆了父亲送他去车站,父子情深的感人场景。

却鲜有人知,从小时候起,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朱鸿钧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当时算是肥差。父亲看到当官的甜头,也希望朱自清将来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之路。

可朱自清并不认同父亲的前途规划,他只想做一名教书匠——一个在父亲看来,最为清贫的职业。

朱自清整个童年,正处北洋统治时期,国家积贫积弱。读经考科举真的就能治国平天下吗?朱自清暗暗在心底问自己。当然,他也从来没和父亲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每次父亲告诉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做大官,朱自清只是默默听着,不反抗、但也从没应允过。

朱自清心里自然不情愿,奈何父亲态度强硬,朱自清也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

在崇尚知识的人眼里,只有知识才能拯救民众、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1916年,中学毕业的朱自清,终于做了人生的第一次反抗。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擅自作主张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招考。

对于朱自清来说,那才是一个向往自由和新知的人,去接受思想洗礼的地方。

朱自清还给自己改了名字。取“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之意,用名字勉励自己要保持廉洁、正直、清白。

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品格印证。

可是,得知自己数学几乎是考了零分,朱自清伤心失望,莫非当初不听父亲的安排,真的错了?

没想到,命运最终还是给了朱自清意外惊喜。

凭借出色的才学,朱自清被北大破格录取,他终于如愿以偿步入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就这样,朱自清在北大未名湖畔,和同学一起交流新思想。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朱自清也积极参与其中,对民主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

初次离开父亲束缚的朱自清,在大学尽情畅游在新知的海洋里,也为未来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

常言道:自古江南多才子。

朱自清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位。

从小对浪漫和自由充满向往的朱自清,终于在大学校园里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父亲因为生活问题被革职,原本富裕的家庭一下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又逢祖母病逝,家里不得已典当了一些家产,才勉强办完祖母的丧事,家境也随之一落千丈。

这时候,朱自清已经成家。父亲、妻子、孩子,都在指望朱自清毕业后赚钱养家。

朱自清把在大学里接触的新知识、新思想,传递给学生,也用微薄的收入支撑家里的生活。

学校的校长并不认可朱自清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北京到县城的朱自清,感觉不到知识的用武之地。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内心的交织和挣扎,让朱自清想要逃离,就像他当初想要挣脱父亲的桎梏,去自己向往的世界闯荡。

这次,他不愿做一个形同机器的教书匠,打算再一次北上。

朱自清写信给正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北大校友俞平伯,恰逢胡适邀请俞伯平去清华大学当教授,俞平伯就顺势向胡适推荐了朱自清。

作为朱自清的老师,胡适自然了解自己的学生。

在清华大学任教,朱自清终于找到了属于他的生活方式。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依然毫不保留自己对自由思想、真实灵魂的热望。

作为知识分子,朱自清是自由主义者,也具有正义感。

生活清苦,胃病浮现1931年,朱自清第一任妻子病逝,经人牵线,他与陈竹隐结婚。

两人要担负父亲的生活费用,还要抚养家里的8个孩子。虽然朱自清的工资收入尚可,可是,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生活依旧十分贫苦。

陈竹隐看到他经常伏案写作到很晚,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太拼命。可是,作为一家之主的朱自清丝毫不敢放松。

此时的朱自清,面对外界动荡的时局和生活的繁重压力,经常陷入焦灼情绪。

强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朱自清常常感到胃隐隐作痛。那时,家里只能一天吃两顿粗粮,全家处于半饥半饱状态。

有时,陈竹隐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可朱自清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营养不良使得朱自清的胃病日益恶化。

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朱自清不敢倒下。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疲于拼命。

身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免除外界的纷扰。

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任职的清华大学被迫南下迁至昆明,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日子,又重新陷入动荡中。

他只好把妻子和孩子全部送到成都,安置在亲戚家。

虽然都在昆明,但一个在乡下,一个在昆明城,朱自清只好两面奔跑。一个人生活,饮食不规律,每当到朋友家蹭饭,又暴饮暴食,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严重。

民主战士,使命一生时人评朱自清“诚实地做人、诚实地写作”

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傲气,朱自清一样不缺。

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朱自清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为民众发声,更是他一生的追求。

可时代的变动与哀鸣,压在一个爱国的人身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山。朱自清也从来没忘记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

l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皮肤异常苍白松弛,眼睛也失去了光彩,显出瘦削疲倦之态。

而此时,作为民族精英的知识分子,朱自清还在为民主奔走相告。

从报纸上得知闻一多因为揭露恶行而惨遭杀害,朱自清不顾个人安危,为好友呐喊,并操办葬礼。

处于愤怒之中的朱自清,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抓紧时间为亡友闻一多整理遗集。

朱自清熬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的胃病使得他的健康状况急遽下降。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国民的亲日行为,他也毫不妥协。

1948年,国民为了推行法币,增发法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疯狂上涨,加重了人民生活的苦难。

为了笼络高校知识分子的人心,国民给予优惠政策——可以凭配给证低价购买美国援助的面粉。为了民族正义,教授们自觉发动拒领“美援”面粉活动。

或许,对于别人来说,这只是意味着少吃一点罢了。

可对于生活清贫的朱自清一家人来说,每月要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甚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在承诺书上签了名。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