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梁启超的一生【看梁启超的一生,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功过是非】

时间:2024-03-27 15:19:51阅读:

梁启超的一生【看梁启超的一生,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功过是非】

梁启超纪念馆“北洋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那个时代里,清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充斥着整个国家。国土被分割,人民生活日益穷困,不少读书人站出来,意图用自己所学来救国救民。那个时代里,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行为都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历史的走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是梁启超写下的,对当今青年教育的影响力都很大。

梁启超故居图片同年秋,梁启超与陈千秋结交,并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对康有为的独到见解和大胆举动十分钦佩。从此以后,他退出学海堂,抛弃旧学,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向康有为学习变革的主张,以及变法的理论知识。在康有为的赢下下,他开始走上了改革维新的道路。

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强调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的时候,谈到“逆乎常纬”,梁启超听后认为独辟新路。康有为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梁启超一贯的学习方法,他不再死读书。他勤奋学习,积极向康有为学习所有的思想学说,并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这样的重要著作,成为康有为的最骄傲的学生、最得力的助手。

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期间,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革救国、还发誓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可以说这是他从书斋向社会跨出的一大步。而且由于他广泛阅读中西书籍,扩大了知识面,这为他今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正值清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群情愤慨。梁启超受康有为之命,“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四月初八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聚集了1000余名举人清,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至此“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变法理论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开展,但也引起了那些反对维新运动人物的不满和嫉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授意汪康年进行干预,力图控制《时务报》,梁、汪矛盾日益激化。梁启超难与其争,遂离沪赴湘,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但梁启超并没有放弃宣传工作。在讲学过程中,他大力阐述康有为的改制理论,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非常险恶的局势。清廷的腐败和无能,通过这次战争暴露无遗。各国趁火打劫,力图扩大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出兵侵占胶州湾,康有为赶到北京,积极组织救亡活动。梁启超由于在湖南受到反维新势力的攻击,也于光绪二十四年二月返回上海,随即辞去《时务报》主笔之职,于三月初来到北京,跟随康有为奔走呼号,决心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的作用和名声也越来越大。在“百日维新”期间,有关新政的奏折、章程,不少出自他的手笔。五月十五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让梁启超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可惜的是在清廷保守派的镇压下,戊戌变法仅仅100天就以失败告终了,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出北京,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在海外逃亡期间,梁启超很快办了一个《清议报》,继续在《清议报》上宣传自己的思想。

天津梁启超故居光绪二十八年一月,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继续宣传改良主张。与以前不同的是,梁启超迫于形势,已不得不放弃“保皇”口号,而代之以“新民”之说。他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愈趋尖锐。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平息不断高涨的反清浪潮,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博得欢心,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从光绪二十七年开始推行清末新政;光绪三十一年,又表示要仿行宪政,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同时又强调,由于“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不能“操切从事”,而要“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实际上清廷根本没有打算实行立宪,只不过是妄图用“立宪”的招牌继续维持封建专制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康有为宣布将保皇会改组为中华帝国宪政会。九月,梁启超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他在《政闻社宣言书》中写道:“所谓改造,所谓反对专制,申言之,则不外求立宪政治之成立而已”,表示了拥护清廷“仿行宪政”的立场。

袁世凯墓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任梁启超为法部次官。梁启超感到自己和袁世凯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个关键人物,只要能够联合起来,那么社会就会出现转机。民国元年二月清帝退位,三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博得袁世凯的信任,梁启超及其领导的进步党,为维护袁世凯的统治摇旗呐喊,得到袁世凯的赏识。民国二年九月内阁组成,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

民国三年一月,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国会,颁发“二十一条”令,企图修改帝制。梁启超看出了袁世凯的野心,开始与袁世凯保持距离。后来由“二十一条”引起的政治风潮刚刚开始消歇,袁世凯就加快了恢复帝制的步伐,公开打出了复辟帝制的旗帜。只是到这时候,梁启超才对袁世凯完全失望。

梁启超故居民国六年三月,段祺瑞、黎元洪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发生尖锐冲突,梁启超不顾全国多数人的反对,支持段祺瑞对德宣战。当参战案被国会否决后,梁启超甚至指示研究院议员辞职,以向黎元洪和国会施加压力。在两派互相倾轧的斗争中,段祺瑞及梁启超运用各种手腕,以“再造共和”为资本,重新掌握了北洋的大权。梁启超因拥段有功而成为新内阁的重要成员,梁启超还挂上了财政总长的头衔。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和助手,但是他们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李国;梁启超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自己也说他的每个选择都不是意气之争,或者是争权夺利,而是他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他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个:爱国;他的一贯主张也只有一个:救国。所以,他敢说:“知我罪者,让天下后世评说。”可见,他是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一个心里面只有救国救民的人。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