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之后,秋瑾亲眼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疯狂虐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民族的灾难深重,激发了秋瑾的爱国热情。她开始忧国忧民,夜不能寐。
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心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到日本去留学,寻求真理,重整河山。
她不顾丈夫反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首饰、衣物等变卖掉,凑足学费,把儿女寄放在娘家,决心东渡日本留学。
临行的时候,她的几个女友在京城的陶然亭专门为她饯行,大家依依惜别,好友吴芝英当场题赠一幅对联: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
大意是:相聚不到一年,却又要天各一方,表现出因离别而感伤的情绪。
可是秋瑾却不一样,她固然舍不得朋友,但对新的生活更充满了希望,她当即写下一首豪情满怀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大意是:不吝惜金钱也要买宝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值得自豪。一腔热血固然应当珍重爱护,泼洒出去还能化作革命的浪涛。
与朋友告别后,秋瑾毅然乘船东渡,当船航行到马关时,她想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王朝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顿时思潮澎湃,愤慨万分,于是又吟出一首诗:闻道当年鏖战地,至今犹带泪痕流。
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
领海无权悲索寞,磨刀有日快恩仇。
天风吹面冷然过,十万燕云眼底收。
这首诗表达了她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悲愤,也表达了她对振兴祖国的渴望。
秋瑾到了日本以后,接触到了一些民主革命志士,参加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思想上更加成熟,方向上更加明确。她改名为“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经常身着男装,并佩戴着一把锋利的日本刀,并且练习使刀、开枪,时刻为革命做准备。
秋瑾回国后,积极组织革命活动,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为了建立自己的武装,她组织了反清的光复军,打算配合安徽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的起义。
由于徐锡麟的起义仓促提前,遭到了失败,徐锡麟壮烈牺牲,秋瑾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面对种种危险,秋瑾将生死置之度外,她曾给一位好友寄去了一首绝命诗: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酒,他年共唱革命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诗中既写了她壮志未酬的遗憾与痛苦,也抒发了视死如归、长歌当哭的豪情,充分表现了她准备献身革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