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很多观众都非常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林兆华一家四口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林兆华是中戏毕业的大导演,其夫人何炳珠是中戏教授、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他们的一双儿女林丛和林熙越,一个就职于北京人艺,一个就职于国家话剧院,也都是既能演又能导的人才。
曾经有人笑称,应该给这个戏剧之家办个“林家铺子”邀请展,把他们一家四口的作品同时展出,相信一定大受欢迎。
近日,由林熙越担任戏剧导演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央视播出后大受好评,林丛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我可怜的马拉特》也将于近期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林兆华的儿女们,正在以完全不同于父亲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也带给观众们更多的惊喜和期待。
“罗密欧”爱上了“奶妈”大家都尊称林兆华导演为“大导”,但林兆华给自己起的外号却是“屁帘儿导演”他说自己的家庭没什么戏剧基因,就是都爱看戏。林兆华的父亲会拉弦打鼓,喜欢跟朋友们一起说说唱唱;林兆华的母亲喜欢看戏,京戏、评剧都爱看,所以他从小就跟着看了不少戏。在看过一场北京人艺的《骆驼祥子》之后,在八一厂当录音助理的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大戏排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他还演了男主角罗密欧。因为表现出色,他被人艺著名导演夏淳看中,选进了人艺。
在这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林兆华喜欢的不是女主角“朱丽叶”,而是扮演“奶妈”的同学何炳珠。林兆华说:“在班上,我最喜欢的是演奶妈的何炳珠。她高中毕业直接考取中戏,却是全班表演最突出的。她是大家庭出身,不骄傲自满,声音形象都很好。”但林兆华却对自己的表演没什么自信:“其实我邋里邋遢,经常感冒,嗓子又不好,也就是个高点儿,被人艺挑上,当然愿意去。当时人艺没什么年轻演员,让我演了不少戏。其中一个朝鲜戏《红色宣传员》,于是之老师演我的父亲,我在台上都不敢看他。人艺有心培养我,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但被我毁掉了。”1963年,北京人艺排演一个全国汇演剧目《汾水长流》,让他演第一男主角农村支部书记,“多好的机遇啊!可惜我没演好,需要激情的时候爆发不出来,嗓子又不好,台词更缺功夫,也没有农民气质。”后来,赵起扬担任北京人艺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时,给了林兆华做导演的机会。林兆华在自己的著作《导演小人书》中深情感恩道:“一辈子我都感激赵起扬,是他成就了我做导演的愿望。做演员,我声音条件不好,命运在别人的掌控中。人生路途中的选择和机遇,既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命运的召唤。”林丛和林熙越刚出生时,林兆华和何炳珠的工资都只有50几元,他们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时间照顾孩子,全靠孩子们的外婆给一手带大。孩子们长大了,也都爱上了艺术。林兆华和何炳珠夫妇原本也不希望孩子们上中戏,但林丛和林熙越都去考了。如今,姐弟俩都事业有成,也都成家立业,有了孩子。这让当上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林兆华和何炳珠夫妇感到很满足:“一个人想做的事做了,是幸福的。”大导的贤内助,大腕们的恩师平日里,何炳珠非常低调,总是站在林兆华身旁,照顾着大导,根本看不出来她是发掘培养了众多大腕演员的伯乐。
当年她作为“新疆班”的班主任,带着陈建斌、王学兵、李亚鹏一帮从新疆来的孩子去看话剧,手把手教他们表演。李亚鹏在解放天性的表演课上死活不肯从众人胯下爬过去,是何炳珠老师偷偷递给他擦眼泪的手绢。陈建斌中戏本科毕业后,回到老家新疆话剧团,一个月工资300块,前途迷茫,内心困顿,是一直惦记他的何炳珠老师对他说:“你来考我的研究生吧”,让他重新回到中戏读研,开始新的生活。王学兵至今记得何炳珠老师当年教给他一件“很重要的事”,“她说你去判断一个表演是真还是假,只要听那个人说话是不是提着气,所有提着气说话的一定都是假的。这对我影响很大。她教会我们,必须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不对的。”北京人艺现任院长任鸣,当年也是受何炳珠推荐,在中戏毕业实习时给林兆华当助理导演,后来林兆华向人艺建议留下了任鸣。
如今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何炳珠还一直很爱看戏。经常开着一辆“大奔”三轮车,带着80多岁的“大导”林兆华一起去看戏,和年轻朋友们一起聚会。也许正因为成长在这样有爱有趣的家庭,所以林熙越和林丛的性格都非常阳光随和。一个小时候喜欢相声,一个长大了执导喜剧,姐弟俩都喜欢让大家笑,都愿意把欢乐带给大家。
家有儿女,一个拍喜剧,一个爱相声3月12日,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小剧场剧目《我可怜的马拉特》将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导演就是林丛。
林丛一直非常支持父亲的戏剧事业,她不仅看过父亲林兆华的每一部作品,而且还曾参演过《三姊妹等待戈多》的演出。林兆华当年创办戏剧邀请展没有经费,林丛自掏腰包赞助了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一次,林丛终于执导话剧了,林兆华知道后,只是“哦”了一声。林丛还没想好首演时到底要不要请父亲来看,她说自己的导演风格不会像父亲的作品那样先锋,“我还是比较传统的,这部作品也是比较现实主义风格的。”和姐姐林丛一样,林熙越也十分支持父亲,不仅林兆华的每部戏都看,还参演了林兆华执导的多部戏剧,并且复排了林兆华的经典剧作《三姊妹等待戈多》。2019年,他接棒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艺术总监,希望把这个中国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民间戏剧邀请展继续办下去。
林兆华、林熙越父子俩不过林熙越坦言,“也许在别的职业里面,父子之间存在所谓‘继承’的问题,但艺术这个行当,靠的就是感觉。我们家老爷子也说,这个东西是天生的,你是干这个的就是干这个的,你不是干这个的,你心眼再好,你对人再善,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是这料!”当年林熙越报考中戏时,想考的是导演系,但考学那年导演系没有招生,他才进了表演系。从中戏毕业后进入剧院,正好赶上话剧特别不景气的时期,林熙越每天在剧团跑龙套,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出现了危机,很苦闷。1995年,演一场话剧挣10元钱,一个月下来连房租都不够。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逐渐涉足影视圈,演了不少口碑不错的影视剧。当经济条件允许了,他还是选择回到戏剧舞台,继续演戏、导戏。
除了和父亲合作,林熙越也跟李六乙、孟京辉、过士行等不同导演合作过,他说:“干我们这行的,需要把很多自己固有的东西放下来,变成一个开放的人,要有能容纳百川的心怀,才可能进步。当年老爷子就是容纳百川,他觉得人家说的有意思,他就吸收过来了。”浓眉大眼形象帅气的林熙越作为演员条件很好,他喜欢表演,因为舞台对他有吸引力,“特别想在台上和观众一起呼吸”;但他也愿意当导演,因为有表达的愿望,也有表达的能力。新任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就是看中他的才华和人品,力荐他担任《典籍里的中国》戏剧导演,果然不负众望,第一期《尚书》开播之后反响热烈。
相比起父亲林兆华的强烈个性,林熙越的性格更加开朗随和。小时候喜欢相声的他,没事儿还扒老艺术家的段子,跟同学搭伴儿演给大家看。他说自己是一个“偏阳光的人”,“我觉得人类应该是有爱意的,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是绝对能触到人心底的东西。我喜欢的很多作品都是带着浓浓的善意,那种看完之后的温暖,就是人性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