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有想到,中国56个民族新疆伊犁就有47个。这40多个民族里面,有一个叫作“锡伯族”
我对这个民族最初的了解是从餐桌开始的。
锡伯族的所有女人都会做一种饼,这种饼的两面分别代表天与地,有大花纹那面的称之为天,小花纹的称之为地,摆放的时候,必须天在上,地在下。吃的时候也一样,饼里夹着花花菜或辣酱,小花向里,大花向外,表示天包地。
锡伯饼一定要趁热吃,软软的,富有筋道,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吃锡伯饼,就跟我们每天都要吃白米饭一样稀松平常。
除了锡伯饼,我倒是还发现,他们对韭菜格外钟爱,几乎每道菜里都会放些韭菜,就连鱼,也是用韭菜熬制的浓汤制成,吃鱼前先给上一碗韭菜汤,服务员还特地交待先喝一碗汤再吃鱼。
你别说,味道还挺好。
要了解锡伯族的历史,就要从锡伯族西迁历史展览馆开始。这是作为游客在游览锡伯古城前最重要的一件事。这里展示了公元1764年锡伯族官兵从东北沈阳等地西迁伊犁保卫祖国边陲的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讲锡伯族,要从他们的祖先讲起。
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的悬崖峭壁高出地面5米的地方,至今保留有一个叫作“噶仙洞”的山洞,这里曾是锡伯族的祖先世居之地。
因为居住的位置叫大鲜卑山,因此又称北部鲜卑。后来,据说是因为山洞太小,人口增长不足以居住,于是他们开始南迁,逐渐与草原匈奴融合,始称拓跋鲜卑。伊犁的锡伯族是拓跋鲜卑的直系后裔。
那么,你现在心中是否有个疑问,锡伯族的祖先在大草原居住得好好的,为什么后来去了东北,然后又来了伊犁呢?
这就要提到锡伯族的西迁史了。
明朝时期,有一位很有野心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也就是后来清朝的奠基者。他的目标是完成草原统一霸业并进军中原。
随着吞并的部落越来越多,努尔哈赤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为了遏制努尔哈赤的势力扩张,锡伯部落伙同其他八部对努尔哈赤进行了一场“九部之战”,可惜,因兵力悬殊反抗失败,最终归顺了努尔哈赤。至此,努尔哈赤成了草原上的王。
但努尔哈赤只实现了统一草原的目标,他进军中原的心愿并未完成。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那位最终建立清的皇太极。
皇太极入主中原之后,将自己的人编成了“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满洲八旗,锡伯族也毫无例外被编入了八旗,移居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从此,锡伯族完成了从“草原鲜卑”到“满洲人”的转变,哪里有战争,就被调往哪里,干的全是御外平内的活儿。
锡伯族从东北迁至伊犁发生在道光年间。
皇帝还真就采纳了这个主意,派了1000多锡伯官兵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向新疆伊犁州西迁。这一西迁就是16个月,你应该可以想象这场迁徙的悲壮程度。被冻死、饿死、病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
锡伯人到了新疆后,建立锡伯营,在漫长的一个半世纪中,忠心耿耿地守卫着中俄边境安全,不仅多次参与平定叛乱,还开拓了新疆,把新疆从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大漠,变成今日的旅游胜地。至今,全国19万多锡伯族人口,除辽宁的13万多人,光新疆就有3万多人。他们扎根在新疆,为新疆建设与发展散发着自己的光与热。
听完伊犁锡伯族人的故事之后,再游览锡伯古城的感觉绝对会有所不同。
我们在古城内闲逛,看到锡伯非遗刺锈忍不住进去店内一探究竟。
锡伯刺锈源于明末清初,在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后,刺锈工艺受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的影响,形成独有的特色。店里展示了锡伯族的婚礼刺锈。
锡伯刺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给我们介绍了刺锈特色,比如在一块云肩上,不仅刺上了花的图案,还有代表吉祥的蝙蝠与锡伯族瑞兽图腾.锡伯族姑娘在出嫁前,都会有一套锈品。
明星佟丽娅就是锡伯族人。
后来,我们才得知,一直陪同我们的姑娘瑷馨竟然也是锡伯族人。从那一刻起,再看她的眼光都有些变了,总感觉她身上带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