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春晓是谁【孟浩然的《春晓》都隐喻了什么】

时间:2024-04-09 15:42:07阅读:

春晓是谁【孟浩然的《春晓》都隐喻了什么】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诗歌“清淡”的特色。但“清淡”未必平淡,整首诗前后起伏,相互冲突,在解读的过程中,无论是表层含义,还是内层深义,可谓众说纷纭。

对于《春晓》的主题,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喜春,此诗“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漏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但上述表层含义已经说明,诗人并没有睡好觉,“啼”字也带有否定意味,加之“风雨”的意象,把诗的内涵理解为喜春显然不合情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惜春,“此诗意在惜春。”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花落”的意象,但这是以偏概全,花不是春天所独有的,不能见“花落”就把它理解为春天逝去的象征,描写春天的惬意也用“花落”,如李白的《横吹曲辞·白鼻騧》:“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春晓》中的其他意象群体也都不是春天逝去的象征,既然春天未去,何惜之有?不论是喜春还是惜春,都有不成立之处,或说两者兼有,岂不是自相矛盾,错上加错。所以春天并不是《春晓》的主旨,对“眠”、“鸟”和“花”三个意象的理解才是解开此诗隐喻的关键所在。

孟浩然对“花”情有独钟,因此“花”才是《春晓》的诗眼,“惜花”才是本诗的主旨,“春”只是在首句交代的背景而已。孟浩然非常看重自己的才能,《书怀贻京邑同好》中云:“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但他终身布衣,英雄无用武之地,眼看自己的才能白白浪费,也无量可计,遂凄然叹问。“花”之于“春”犹如“才能”之于“青春”,因此“花”隐喻时光。

孟浩然的这一问如果要寻找提问的对象,纵观全诗,“鸟”是唯一隐喻人的意象,也是唯一能够回答提问的意象,所以此问是在埋怨官场朋友不相助之举。开元二十一年(733)秋,孟浩然又萌上长安求仕之心,时作《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送丁大风进士举》:“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可见其愿。开元二十二年(734),孟浩然上京求荐于张九龄,但因张九龄丁母忧未果,又《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仍未果。张、裴都是孟浩然的至交好友,却并不引荐他,难免心情愤激,离京前夕,作《留别王侍御》云:“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希。”埋怨之情可见一斑。

“夜来风雨声”这句在表层含义里属于回忆的成分,所隐喻的也应该是孟浩然的过去。孟浩然一生是个悲剧,他在《还山贻湛法师》中也自叹:“心迹难以遂愿,尘世坎坷不平。”不言而喻,“夜来风雨”是指诗人仕途坎坷的遭遇。

孟浩然的一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适合隐居,王维的《送孟六归襄阳》云:“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另一方面,他想建功立业,《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性格和追求之间的不谐调是孟浩然出仕无门、退隐无果的原因,诗歌成为他排解仕隐纠葛的特效剂,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许多诗是为了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矛盾的诗人写出矛盾的诗歌,抒发矛盾的情感,是包括孟浩然在内的唐代诗人的普遍特征。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