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谁发明了文字【人类有了语言,为何还要创造文字?】

时间:2024-06-01 07:50:22阅读:

谁发明了文字【人类有了语言,为何还要创造文字?】

《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葛亮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商代目纹与“目”字。

那么,汉字是怎样记录汉语的呢?下面我们就以表示时间的“古”“今”二字为例,从一个小小的切口,来窥探汉字的性质。

古人如何描绘代表过去的“古”字?

不妨假设,你就是造字时代的人,名字叫cāngjié。平时说话的时候,你早已习惯用gǔ表示过去,用jīn表示现在。如果要为这两个词各造一个字,你会怎么做?把“过去”和“现在”画出来吗?这恐怕很难。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古”字的演变。

分别为“强”“吉”“香”“高”“喜”

由此可见,在象盾牌的一竖画穿过一个方框或墨团的构件下加“口”组成“古”字,原本很可能表示盾牌的某种特征。结合“古”的读音看,“古”字应该是为坚固的“固”所造的,它的本义就表示盾的特征——坚固。那么,原本表示坚固的“古”字,和它一般用来表示的词——古代的gǔ——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古人并没有用表意的方式为gǔ造字,大概因为太难画了,就直接借用了和gǔ同音的“古”字来表示。而当“古”普遍被用为古代的gǔ之后,人们又造了一个形声字“固”来表示“古”的本义,以填补“古”被久借不还而留下的空档。

也就是说,在“造字”层面,“古”是表意的,它的构件都是有意义的符号。而在实际“用字”的层面,从很早开始,“古”就被借来表示古代的gǔ。在绝大多数时候,“古”可能只是表音的。

不过,对于绝大部分汉字使用者而言,“古”字表音还是表意其实并不重要。最晚从东周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把它当作上“十”下“口”的构件组合,对于一般学字或日常用字的人而言,“古”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只是一个毫无理据的、让人强制记忆的符号而已。关于“古”字的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概括:关于“古”字的三个层面。

由此可见,同一个汉字,从最初的“造字”、实际的“用字”和后世一般的识写三个层面看,它的性质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今”的构形跟今天的“今”有何关系?

“今”的构形比“古”更难理解,哪怕是时代最早的商代字形,也不过是一个三角形的“帽子”和一短横,跟今天的“今”似乎完全扯不上关系。

由此可见,“今”字原本是由“倒口”和一短横组成的,也就是“倒曰”“倒曰”很可能表示与“曰”相对的某种情形。结合读音看,“今”应该是为“吟”所造的字。

“吟”字本表示闭口不言,是“噤”的异体。“噤”字因为保留在成语“噤若寒蝉”中而为当代人所熟悉。其中的“口”“禁”都表意,合起来,就是闭口不言的意思。在古书中,“吟”字除了表示吟诵、呻吟的吟,也保留了和“噤”相同的用法。

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此外还有写作“唫”的,比如《墨子·亲士》有“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可见“吟”“噤”“唫”都是为表示闭口不言的jìn所造的形声字。

和“古”的情况类似,大概也是因为太难画了,古人并没有用表意的方式为表示现在的jīn造字,而是借用了和jīn同音的“今”字来表示。而当“今”普遍被用为今天的jīn之后,人们又造了“吟”“噤”“唫”等形声字来表示“今”的本义,以填补“今”被久借不还而留下的空档。

“今”字的三个层面,也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概括:“今”字的三个层面。

摘编/何安安导语校对/赵琳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