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苕溪简介
东苕溪,又名龙溪、霏溪、仇溪、余不溪。素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其中以南苕溪为正源,而以南苕溪为正源。在浙江省东北部。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东流,与中、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窖称东苕溪。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汇入,至德清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汇入。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东苕溪资料
地理位置:杭州市西北部
中文名:东苕溪
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
长度:143公里
简介
东苕溪
位于杭州市西北部,早时沿岸多生芦苇,入秋芦花飞扬,故以“苕”名,其下游地处杭嘉湖平原。干流长143公里,其中在杭州市境内96公里。流域面积(湖州以上)2267平方公里,流域内山地丘陵占83.4%。
组成
源头——南苕溪
东苕溪上游由南、中、北苕溪组成。
1.南苕溪。为东苕溪主源,发源于天目山南麓临安临目马尖岗,自西向东流,经横溪、临安镇、青山、余杭镇等地后折向北去到瓶窑,在瓶窑附近接纳中苕溪、北苕溪之水,汇成东苕溪。南苕溪主流长76公里,流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
2.中苕溪。发源于临安石门乡与安吉县交界之青草湾岗,流经石门、高虹、横畈、长乐等乡镇,到瓶窑上游下木桥附近流入东苕溪,主流长50公里,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
3.北苕溪。发源于安吉县山川乡石门山,经双溪、潘板、北湖、到瓶窑龙舌嘴流入东苕溪,主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东苕溪从瓶窑起,经过安溪、獐山,到德清连接导流港,北上湖州,与西苕溪汇合后注入太湖。东苕溪上游各河流均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一遇暴雨,洪水翻腾而下;而中游河床狭窄,当南、中、北苕溪洪水骤至,容易溃堤成灾;下游河道坡降较小,又受太湖洪水顶托,泄水不畅,有时逼东苕溪洪水侵入杭嘉湖东部平原,使平原有洪涝之虞。早在东汉和唐代,余杭、瓶窑曾建有南湖和北湖两个滞洪区。1964年东苕溪上游建成青山水库,总库容2.15亿立方米,正常库容3850万立方米,使水流得到有效调控。余杭镇石门桥至德清河段右岸建有西险大塘,是保护杭州市区的防洪屏障。沿塘建有余杭、化湾、安溪、奉口等闸门和上牵埠船闸,与运河水系相连。1959年兴建东苕溪导流港工程,洪水期东苕溪来水经导流港及德清等水闸分别泄入太湖和杭嘉湖平原;枯水期,通过导流港倒引太湖之水,水流可上溯到东苕溪上游瓶窑以上。
东苕溪杭长桥以上有流域面积2267平方千米,干流长165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4亿立方米,自然落差524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4亿立方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0.3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27万千瓦。
主河道原经德清,在湖州与西苕溪汇合后入太湖。东苕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以上河长151.40公里,流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内长103.70公里,流域面积1604.10平方公里。东苕溪与京杭运河、上塘河、钱塘江是流经杭州市境内的四大江河。
苕溪流域最大降水量2428毫米(1954年),瓶窑站历年最高水位8.97米(1984年6月14日),历年最低水位2.17米(1978年9月9日),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0.4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21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5.06亿立方米(1978年),多年平均流量30.8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流量795立方米每秒(1984年6月14日),最小流量为6.74立方米每秒(1984年10月2日),每年枯季,当东苕溪水位低于太湖水位时,常发生逆流而产生负流量。东苕溪流域有时也因降水量较小而发生干旱。
历史上东苕溪是浙江省洪害严重的河流之一。自南而北蜿蜒流淌于杭嘉湖地区西部,左依崇山峻岭,右接平原低地,居高临下,势如建瓴。东西苕溪上游均依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山洪直接威胁杭嘉湖平原,洪涝灾害频繁。东苕溪右岸建有西险大塘。西险大塘是东苕溪的右岸大堤,因位于杭州之西,堤塘险要,故称西险大塘。西险大塘起自余杭镇的石门桥,经余杭、瓶窑、安溪、獐山至湖州德清大闸止,全长44.94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内长38.98公里。西险大塘是杭州城市防洪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以水利为要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在东苕溪上游先后兴建青山、里畈、四岭、水涛庄、对河口等五座大中型水库。设计总库容量4亿多立方米,控制面积近千平方公里。中下游截弯取直,新建南、北湖分洪闸,兴建排涝机埠,加固围堤,开挖导流港;加固加高西险大塘,对东苕溪进行全面整治,灾害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