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简介
黄河故道,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自周以来有文字记载的黄河决口1500多次,菏泽地区受黄河水害的最早记载,为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瓠子决口,自此以后至1875年(清光绪元年)的2007年间,黄河决口泛滥淹及菏泽有134年。历史上黄河大徙二十五次,十二次波及菏泽地区,菏泽地区受黄河水害严重,黄河河道流经菏泽地区主要有南宋故道,元代故道,明清故道等。现菏泽市南部曹县、单县境内故道即明清黄河故道。如今,随着菏泽地区黄河故道旅游开发,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八里湾风景区,东明县黄河森林公园,单县浮龙湖度假区已经初具规模,吸引着旅客来此游玩。
黄河故道资料
别名:黄河古道;明清黄河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南部,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
中文名:黄河故道
流域面积:60万平方公里
流经主要地区:山东省东明;曹县;单县
黄河大徙
西汉时期
公元前132年(汉元光三年)瓠子决口。这是黄河第二次大徙,第一次流经菏泽。《史记·河渠书》对这次决口的记述是:“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黄委会在《河南武陟河北馆陶黄河故道考查报告》中考证,瓠子决口在今濮阳西南刘堤口一带,尚有遗留潭坑,群众称黄龙潭。当时大河由西来在此陡折向北,于转弯处冲破南堤,溃水经濮县(范县濮城)、鄄城、郓城、巨野南入大野泽(在巨野东北,现成平陆),又溢出夺泗水、淮河注入黄海。《史记·平淮书》记述这次灾情是:“是时,山东(崤山以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决口屡堵不闭,行河23年,至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刘彻亲临现场监督,才将决河堵塞。黄河故道
北宋时期
1020年(宋天禧四年),滑州天台山决口。这是黄河第七次大徙,第二次流经菏泽。在1019年(宋天禧三年)六月滑州天台山曾决口,《宋史·河渠志》记:“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此口于1020年(宋天禧四年)二月堵复,可是4个月后又决,灾情比上年更甚,未能当即堵合,决河流淌8年。到1027年(宋天圣五年)十月才堵塞。当时黄河下游共45埽,其中濮州(鄄城)有任村、东、西、北4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6埽。涉及菏泽地区范围的有10处险工(埽)。黄河故道
宋金时期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即金太宗天会六年,东京留守杜充在浚县扒河,造成黄河第十二次大徙,第三次流经菏泽。《宋史·高宗本纪》载:“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洪水经延津、长垣、东明、菏泽、郓 城、巨野一带入梁山泊,而后经泗水、淮河入海。北宋于1127年沦亡,宋室南迁,黄河一带为金人占领。完颜晟只顾军事行动,无暇兼顾河事,决口未堵,决河行水40年,到1168年(金大定八年)第十三次大改道止。另外,《金史·地理志》记,郓城曾于1166年(金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黄河故道
1168年(金大定八年),滑县李固渡决口。这是黄河第十三次大徙,第四次流经菏泽。《金史·河渠志》记:“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另据《黄河变迁史》一书考证:大定八年李固渡决口后,溜势南移,在李固渡分两支,主流由口门向东南经东明、定陶、曹县、单县直下徐州入淮,另一股仍循“北流”故道流向魏(大名)、冀、乾宁军(青县)。“北流”断流、梁山泊干涸都在这一时期,大河专走东明、曹、单、徐州一道,全黄夺淮入海。
蒙元时期
1344年(元至正四年),曹县白茅堤决口。这是黄河第十七次大徙,第五次流经菏泽。《元史·河渠志》载:“五 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涨,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溃水主流由曹县东北行到现梁山县安山,而后入大清河归海。
这段决河行水7年,到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才由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贾鲁堵塞白茅口,并立碑刻。碑文《至正河防记》记述了这次治理黄河经过。白茅合龙后,大河复回归德(商丘)、徐州故道。
明清时期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原武黑羊山决口。这是黄河第十八次大徙,第六次流经菏泽。《明史·河渠志》载:“四月,河北暴溢,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颖州、颖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而贾鲁河故道遂淤。”又“由旧曹州(菏泽)、郓城两河口漫东平(梁山境)之安山,元代会通河(运河)亦淤。”当时河分三股:主流向南由颖河入淮,后人称“大黄河”;一支循故道东流由徐州以南入淮,水量很少,称“小黄河”;一支由曹州、郓城漫安山入会通河。20年后工部尚书宋书礼疏浚会通河,使大河由封丘金龙口至鱼台县塌场汇入汶水,经徐、吕二洪向南入淮河,恢复了主河东流的局面。
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开封决口。这是黄河第十九次大徙,第七次流经菏泽。《明史·河渠志》载:“决开封州县十四,经怀远,由涡河入于淮。”溃水主流由涡入淮,东流故道成了汊流。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陈留、新乡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次大徙,第八次流经菏泽。《明史·河渠志》记载决口后河分三股:主流“自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聊城),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在今台前县境),坏运道,东入海”;另一支向南由涡河入淮;再一支由贾鲁故道趋徐州,水流已很微弱。沙湾关系漕运大计,但屡堵屡决,到1455年(明景泰六年)才堵塞,大河恢复由涡入淮流路。
单县浮龙湖旅游度假区
1489年(明弘治二年),开封及封丘金龙口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一次大徙,第九次流经菏泽。这次决口后形 成南、东、北三面分流的局势。弘治七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采取遏制北流措施,修筑太行堤,防止大河冲张秋坏漕运,主流复归兰阳、考城、归德(商丘)、徐州会淮水东流。
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
1509年(明正德四年),曹县梁靖等处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二次大徙,第十次流经菏泽。《明武宗实录》载:“六月,(河)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漕河。因单、丰二县河窄水溢,决黄陵岗、尚家等口。……九月又决曹县梁靖等口直抵单县,人畜死者、房屋冲塌者甚重。”正德至嘉靖前期,黄河南流各支渐淤,河改向东趋,可是单、丰间河窄槽浅,水流并不顺畅,因此这一带堤防常有决溢。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河决兰阳赵皮寨(兰考境),决河经睢水入淮河,大河主流又南徙离开了菏泽境。
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曹县新集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四次大徙,第十一次流经菏泽。《明史·河渠志》记述这次决口后河势特乱,分流达十一支多,溃水向东北经单县段家口分为六股:“曰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俱由运河至徐洪。”乱流的结果,使曹县新集至小浮桥250余里一段故道淤塞,在曹、单、砀、徐一带“河忽东忽西、靡有定向”。经潘季驯等人治理后,散乱的河道才归一,河患也减轻。明末河道流路,系由仪封、考城间流入菏泽区内曹、单南部,以下经砀山、徐州夺淮入海。
现行河道
1855年(清咸丰五年),兰阳铜瓦厢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五次大徙,第十二次流经菏泽。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溃水由封丘、兰仪(兰考境)、考城(兰考境)、长垣东下,漫淹菏泽全区,至张秋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北面有金堤屏障,南面无堤防挡水,在菏泽区内漫流20年,南北流动百余里,菏泽境内成了黄泛区。至1875年(清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修南岸障东堤,黄河才受两岸堤防束范,形成现河道。
黄河治理
菏泽地区所辖黄河堤防,有太行堤、障东堤和临黄堤。
太行堤建于1493年(明弘治六年),“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此堤横跨东明、曹县、单县3县,境内堤长130公里,从修筑到1855年废弃历时362年。
障东堤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西起东明县谢寨,经菏泽、鄄城、郓城至梁山县十里堡,长125公里,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主要防洪屏障。人民治黄后,上段和下段与临黄民埝连接一起,成为临黄堤组成部分,中段(鄄城董庄至梁山黄花寺)只作为绿化林带,不担负防洪任务。
临黄堤是由董庄至黄花寺之间的民埝与上、下两段障东堤培筑起来的,长180.55公里,是人民治河后主要的防洪屏障。
旅游景点
菏泽单县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保护、传承、发展黄河故道,以浮龙湖为依托,大力兴建浮龙湖旅游度假区,其中包括黄河故道湿地景观区、浮龙湖水上休闲娱乐区、森林公园生态体验区,并在黄河故道开发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通过媒体宣传浮龙湖、宣传故道文化。
保护黄河故道,兴建浮龙湖。2019年1月7日,中美华尔集团与菏泽市政府就单县浮龙湖生态旅游开发有关事项进行考察洽谈。2019年2月,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与中美华尔集团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浮龙湖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更好发扬黄河故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