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经济学十大悖论(张维迎:主流经济学的八大悖论)

时间:2024-12-22 17:31:52阅读:

经济学十大悖论(张维迎:主流经济学的八大悖论)

关于市场运行,有两种不同范式,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说,另一种是奥地利学派的动态非均衡说。虽然新古典范式在解释市场运行时漏洞百出,捉襟见肘,但时至今日,统治经济学的仍然是新古典范式,奥地利学派的非均衡范式仍然处于经济学的边缘地带,不受主流经济学家的待见。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市场理论,这个体系存在严重的逻辑悖论。

下面是我总结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8个悖论:01市场的有效性以市场的不存在为前提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任何偏离完全竞争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完全竞争的前提是没有规模经济,没有收益递减。也就是说,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是不相容的。

但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前提是报酬递增。因此,逻辑上,最有效率的市场以市场不存在为前提,导致市场出现的因素反倒成了“市场失灵”的因素。这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与“别针工厂”的矛盾,二者不能同时为真。

02市场的有效性与创新不相容完全竞争是指无数个小企业用相同的技术、以相同的成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因而每个企业面临的都是具有无限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但现实中,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创新意味着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因此,创新者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下倾斜的,不可能是水平的;而且,越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者面临的需求曲线越陡。

因此,完全竞争与创新是不相容的。要实现完全竞争,就不能有创新;反之,只要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完全竞争。或者按照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创新一定导致垄断,带来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市场的有效性和创新不可兼得。

03市场的有效性与市场的有序性不相容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最有效的市场是原子式市场,每个生产者都是无名小卒,不能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无法在他们之间做出区分。但真实的市场上,品牌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生产者吸引消费者和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重要手段,是市场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制。如果没有品牌,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不可能受到有效约束,生产者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市场交易活动不可能超出熟人范围。因此,依照正统经济学的逻辑,最有效率的市场,一定是无序的市场;反之,有序运行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市场。

04外部性理论与技术进步的事实是矛盾的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因而带来效率损失。特别地,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存在外溢效应,在竞争的市场上,个人和企业并不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全部社会收益,因而不可能有足够的激励从事创新,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一定很慢。只有当创新者得到补贴的时候,创新速度才会足够快。

但事实是,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正是快速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拉出了马尔萨斯陷阱,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认识到了。在《宣言》,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一方面,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但事实是,那些经济由主导的国家,技术进步却却是最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05资源最优配置与经济增长不相容从前面四个悖论导致了第五个悖论:有效市场与经济增长是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最优的资源配置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也就是不能有规模报酬递增,不能有创新,不能有品牌,而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来自分工和专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市场规模的扩大,都依赖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品牌。因此,按照正统经济学理论,资源配置要有效,经济就不能有增长;反之,经济要增长,资源配置就不可能有效。

06市场的有效性与计划的有效性是等价的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的有效性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前提。这意味着,一方面由于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一个也不满足,因此,现实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失灵”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假设能得到满足,计Hua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等同有效率的,如同奥斯卡·兰格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争论中就证明的。兰格的论点当时被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做出优劣之分。如果你真的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好的市场理论,在逻辑上,你不可能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反对者。

07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与垄断“市场失灵”理论是矛盾的主流经济学以完全竞争为基准,证明外部性和垄断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需要干预。但这两种“市场失灵”理论是相互矛盾的。按照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私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将导致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但按照垄断“市场失灵”理论,如果企业有定价权,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将小于社会最优。这意味着,同一个行业,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垄断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同样,如果存在垄断,负外部性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至于矫正到何种程度,最终的产量究竟是生产过多,生产不足,还是刚好等于社会最优,是个经验问题,至少理论上,你不能同时既反对负外部性,又反对垄断!

08垄断理论与代理理论是矛盾的如前所述,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均衡产量,因而带来效率损失。但根据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没有办法完全监督经理人,经理人的目标不可能是股东偏好的利润最大化,而是销售收入最大化,因为经理人的控制权收益与销售收入或市场规模的关系更密切。此时,经理人选择的最优产量会大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因此导致生产过度。

如此看来,如果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不是社会最优的,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反倒可以缓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者反过来,如果存在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垄断反倒可以缓解道德风险带来的效率损失。因此,同一个行业,同时反垄断和反道德风险是矛盾的。

结语:两种市场范式的差别现在转向两种不同范式的比较。简单地说,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是静态均衡范式、设计范式;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动态非均衡范式、演化范式。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何理解市场参与人:参与人是无所不知,还是知识有限?所有人都同等聪明,还是聪明程度各有不同?

如何理解经济决策:经济决策是给定目标-手段情况下做选择,还是判断目标和改变手段本身?

什么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配置稀缺资源,还是发现信息,激发创新?

如何理解竞争:市场竞争是一种状态,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如何理解价格的功能:价格是唯一的协调机制,还是只是刺激企业家行动的信号?价格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还是总是处于非均衡状态?

如何理解变化:经济中的变化是外生的,还是内部的?

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市场中是否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新古典范式假定,所有人是同样的无所不知,具有同等的无限理性,决策能力没有差别;经济决策就是给定目标-手段下的最优化计算。它把市场和竞争理解为一种状态,认为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在给定资源、技术和偏好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均衡和稳定,价格是唯一的协调机制,并总是处于均衡水平。

它假定变化是外生的,一旦外生的变化发生,市场自动会达到新的均衡。在均衡体系中,企业家的存在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假定所有人都是无知的,每个人只有有限的局部信息,不仅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它把市场理解为一个过程,认为市场的基本特征是持续不断的竞争,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发现信息和知识,协调人的行动,推动合作。

奥地利学派承认均衡分析的价值,但认为经济学的重点不是作为状态的均衡,而是作为过程的不均衡。引起不均衡的变化既有外生的,也有内生的。价格在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不在于均衡价格能准确无误地传递有关信息,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于,非均衡价格能够提供纯粹的盈利机会,诱发逐利企业家的警觉和套利行为。企业家是市场过程的基本力量,通过发现盈利机会使得市场从不均衡趋向均衡。没有企业家,市场就不可能趋向均衡。

换言之,市场的优越性不在于它能随时随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激励,这种激励诱使企业家不断改进和优化资源配置。熊彼特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追随者。他认为,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推动技术进步,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资源;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不均衡和变化,而不是均衡。

对熊彼特而言,新古典的均衡模式是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本质因素的有用的起点,因为它表明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这个体系是如何运行的,但不是终点,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并且,变化主要是内生的,是由企业家的创新导致的;企业家是打破均衡的力量,是创新者,没有企业家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

在熊彼特看来,市场竞争主要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因而竞争与企业家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