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音乐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书调,就是大家俗称的流派唱腔。二是曲牌,又叫俚语小调,有二十多种。曲牌在长篇弹词当中应用广泛,平民小人物,以及特殊情境下的唱腔一般都是用曲牌来表现的,其作用是流派唱腔所不能替代的。
当今,由于对弹词唱腔使用与宣传的偏颇,使得曲牌逐渐边缘化,甚至有被人遗忘的可能,长此以往将是评弹事业的一大损失。
离魂调又叫“迷魂调”,从苏滩中吸收而来,真假嗓结合,节奏缓慢,平稳朴实,旋律静穆悠荡,并有阴森之气氛,适用于昏厥后苏醒,或者灵魂出窍等情节。譬如《白蛇传》中的《端阳》,白娘娘现原形复苏之后的演唱,非常恰到好处。请听《王魁负桂英·情探》中的选曲《行路》,由周红演唱。
周红说在评弹艺术发展中,曲牌的作用不可或缺。评弹曲牌通常不是原曲套词,而是演员根据各自特点、书情、人物的再创造。也正如此,评弹更有了韵味和趣味。近年来,在评弹艺术发展困难的大背景下,曲牌的流失速度颇快。这次的挖掘出版,既是向演员提出了要求,也是给予了机会。我录制了其中的三首,既是自己对评弹曲牌的一点理解,也是与同仁们一起挽救评弹艺术的一次努力与践行。
是以前一种曲艺样式“宝卷”当中的曲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成为了独立表演的形式,并可以长篇连续。虽则旋律起伏不大,但平和朴实,很有韵味。下面由徐惠新演唱《十叹空》。
徐惠新说评弹流派的深奧和不朽处在于“一曲百唱”,评弹曲牌的退化和流失缘于“固化太早”,故推陈出新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今精选和重唱曲牌,旨在尽力展现评弹百年来的传承和探索。
湘江浪是清朝时期就在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小调。唱词格式有一定的要求,旋律抒情柔美,是一种比较雅致精巧的小曲。现代题材中也有运用成功的例子,如中篇评弹《罗汉钱》中“艾艾”的唱段。这里由冯小瑛演唱传统题材《三笑》中的《石榴诉衷肠》。
冯小瑛认为从评弹发展看,“曲牌”的渊源远比“流派”唱腔的历史要长,但由于当今大部分场合中,“流派”比“曲牌”的受众程度更高,造成大部分评弹人和听众对两者轻重认知的偏颇,也造成了专业院校只教“流派”不教“曲牌”、新创作书目只唱“流派”不唱“曲牌”的现象。双翅齐飞的雄鹰才能冲上云霄,折了一只翅膀的凤凰再美丽也上不了蓝天,珍宝不能到失去时才懂得它的价值。
滚绣球是一种速度明快,旋律紧凑的曲牌。需要演唱者有稳健爽利,快而不乱的能力,昆曲中亦常有使用。一般在情节多,场面激昂的辰光使用。现代书目《铁道游击队·打票车》中的运用比较成功,由姜啸博演唱。
姜啸博说评弹表演有“说噱弹唱演”,其中的“唱”除了25种流派唱腔以外,还有廿多种“曲牌”,从而丰富了各种人物的刻画和场境的展现。评弹要传承,就要“评话”“弹词”一起抓。“唱腔”要发展,就要“流派”“曲牌”两手抓,不能偏颇。全方位的继承才会有全方位的发展。作为中青年演员,承上启下,责无旁袋。奉献与辛苦都是应该的,因为评弹事业是我们大家的。
无锡景原来是流传在无锡一带的俚语小调,旋律流畅富有特色。对景色描述,小人物诉说心事等情节有独到之妙用。请听由丁皆平演唱的长篇弹词《双金锭》中选曲《红菱诉衷情》。
滚绣球、无锡景曲牌片段欣赏海曲由昆曲衍化而来。曲调苍劲凄然,适用抒发感慨、悲愤的情绪,尤其是塑造末路英雄的形象恰到好处,譬如逼上梁山的武松、林冲等等。请听由郭玉麟演唱的《林冲》选曲《风雪山神庙》,为唱词的完整性,保留了与之连接的“陈调”段落。
郭玉麟说评弹流派的诞生离不开曲牌奠定的基础,然而今天的书台上,曲牌已渐渐式微。80后、90后、00后的青年演员们都不会唱,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对评弹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辈作为当今评弹界的中坚,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传承给下一代的任务已迫在眉睫。也请有关部门重视扶持,知音们协力同心,做好悠关评弹未来的事业。
山歌调是流传于江南吴语地区的小曲,一般为樵夫山中砍柴,农民田间劳动,船工摇船助兴等情景时演唱。曲调舒展流畅,旋律悠扬高亢,演唱者可根据自身特点即兴发挥。下面由范林元演唱《三笑》中的《追舟唱山歌》。
海曲陈调、山歌调片段欣赏朱永安上海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利时间美编何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