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消费组作品并不意外,Lululemon今年的业绩表现依然亮眼。
根据财报,Lululemon2021年二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61%,至15亿美元,超过了此前预期的13.4亿美元,由于该季度Lululemon的销售和利润均超预期,且公司进一步上调了全年业绩预期,Lululemon股价在盘后交易中立刻迎来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供应链大环境吃紧的情况下,Lululemon今年业绩表现仍然亮眼,甚至获得了“瑜伽界的LV”之称,我们不禁好奇,这家尚处于渠道扩张阶段的品牌究竟有什么魔力,能以超过耐克瑜伽裤整整一倍的高溢价突围。
20世纪90年代,Athleisure穿衣风开始流行,人们渐渐专注于某一项或几项运动,导致整个运动行业细分,针对不同运动的鞋服、装备也开始陆续面世,但瑜伽服领域一直缺少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背景下,Lululemon创始人ChipWilson嗅到了商机,采取了“市场聚焦”策略,切入瑜伽运动领域,主要服务于女性瑜伽服垂直细分市场,Lululemon正式成为“以瑜伽为灵感的运动服饰品牌”
从1998年温哥华的第一家门店开始,Lululemon就同时具备瑜伽体验馆和服饰零售店的双重作用。有趣的是,20年来,Lululemon不仅没有市场部,且从不打广告、不找名人代言,而是通过打造社群内KOL、课程体验、垂直零售的营销闭环,实现销量的增长和品牌资产的累积。
回看Lululemonn所建立的瑜伽及健身类社群模式,主要是基于品牌所想传达的热汗生活理念来构建和进行长期维护,其日常运作方式可拆解为如下过程:其一,是打造KOL队伍,借助专业口碑影响消费者。
由于KOL需要与消费者高频互动,而传统品牌所使用的花重金所邀请代言的明星,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此Lululemon从来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营销传播,而是将节省下的开支用于请瑜伽老师、健身教练和店员培训,通过打造一支KOL队伍与消费者建立稳定的互动关系。
Lululemon把这些KOL称为品牌大使,利用这些KOL制造流量,借助专业人士的口碑影响消费者。根据官方数据,Lululemon全球门店大使高达1500名,与此同时,Lululemon在全球瑜伽领域的顶级大师队伍里签约了9名全球瑜伽大使,进而在国际级的明星运动员里签约35名精英大使,三者共同构成Lululemon的品牌大使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Lululemon的品牌大使数量至今仍在增加。
每到一个新城市,Lululemon都会从本地的瑜伽社群里寻找健身专业人士作为品牌大使,以给予这些大使免费服装或者折扣优惠请他们来进行瑜伽课程教学。他们在学生面前穿着Lululemon的服装,并负责向公司提供有关设计方面的反馈意见。
其二,是通过体验展示店具化社群。
在社群建立之后,Lululemon开始思考如何将KOL建立的社群实体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开设体验展示厅。具体做法包括先开设展示厅,然后派出一个由当地KOL带领的团队,到展览厅开展瑜伽、普拉提等各类运动课程,接着再选择一批经验丰富的体验者带动更多消费者参与。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提到,在经过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之后,社会将步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下的营销者已经不再将顾客仅仅视为消费者,而是将他们看做是具有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的完整的个体。
除了社群营销方式,Lululemon的高增长也常被归因为其DTC渠道模式。在销售环节,不同于耐克、阿迪等品牌通过经销商进行销售的模式,Lululemon采用垂直的零售体系,直面消费者,打造营销闭环。
消费者在展示店体验结束后,可以直接在社群直营店和直营电商内进行购买,直营店让Lululemon更好地联结当地社群,与消费者保持密切的关系。通过这种“引流+KOL+购买”的社群销售策略,Lululemon得以直接跳过了经销商,不仅建立了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而且还赋予了它对定价、折扣和营销的更多控制权,最终在构建的营销闭环中,独享利润。
得益于这种模式,到了2019年,Lululemon91.4%收入都来自自营渠道。2020年,随着居家健身概念的兴起和电商业务的持续发展,Lululemon实现了逆势增长,具体来说,在直营门店营收下降34%、营收占比从63%降至38%的情况下,电商收入增幅101%,占比由29%上涨至52%。
不过,虽然DTC模式的优势明显,但也会增加线下开店的成本,影响Lululemon的开店速度。
截至2020财年,Lululemon全球拥有521家门店,其中55家门店位于中国。而同样定位紧身衣细分市场的美国品牌安德玛,2015年在大中华区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400家,包括直营门店和经销商渠道。
在早期发展阶段,直接触达用户需求,对Lululemon这样的细分品牌非常重要,品牌更倾向于选择以自营模式为主。很多品牌做DTC的原因之一,在于更好地掌控价格和库存,线上线下价格一致,能够稳固基石用户的预期,但当品牌发展成熟,要加大海外扩张时,还是考虑转向经销商代理模式。
社群和DTC的营销模式,让Lululemon得以在高利润下快速增长,但当面对品牌的进一步扩张时,Lululemon可能反而会被该模式桎梏。
一方面,是线上发力不足,用户拉新受限的问题:近几年,耐克公司更是陆续推出各品类的线上社区,甚至与苹果合作推出AppleWatchNike+。便捷完备的线上服务,为打造耐克品牌社群、汇聚消费者数据创造了条件,而消费者自发传回的海量数据,成为了耐克公司巩固竞争优势的利器。
另一方面,是海外市场的水土不服。
以中国市场为例,Lululemon第二季度在中国大陆地区共开设了6家门店,包括南宁首店和宁波首店,以及在上海虹桥机场开设的首家机场店。
可以看出,Lululemon目前对于中国市场以开发一线为主。虽然国内瑜伽群体逐年扩大,数量可观,但Lululemon价位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偏高,除有耐克和阿迪达斯等运动巨头在抢占市场之外,也有更注重性价比的快时尚品牌:如H&M提供运动服饰。
不同于耐克用酷炫个性的主题抓住青少年和运动爱好者,无印良品善于用大店的商品陈列讲故事,Lululemon在中国市场仍然是新锐品牌,想运用线下社交模式打开更巨大的市场,一方面需要了解市场,寻找KOL的时间,另一方面需要从零开始建立社群的成本,要讲好中国故事仍有较大挑战。
除此之外,在认知度较低和面临竞争压力下,未来该品牌的规模性和扩张速度以及渠道方面可能会受到限制。处于中高端价位的Lululemon在线下实体店铺的选址上多为城市中心或时尚集聚地,让实体店的投入和品牌中高档的定位相匹配,进一步加剧了成本。
从扩张期到成熟期,高投入的扩张模式是否适用,Lululemon仍要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