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毛泽东眼中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将(排名不分先后))

时间:2024-03-24 08:09:41阅读: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毛泽东眼中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将(排名不分先后))

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读书见识,冠绝天下,对古之名将更是多有评点。笔者是依据老人家评点做一排名。

中华历史五千年,名将辈出如星汉灿烂,但能入他老人家法眼的,大体有两种人:一是有远见卓识,能扫平乱世,救民水火,马上定天下的开国皇帝,如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唐庄宗李存勖等;二是品行端正,谋略过人,善于用脑子打仗的儒将,如诸葛亮、周瑜、吕蒙、韦睿、苏定方等。

对一些战功卓著,在中国军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军事天才,如白起、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之属,似乎不是特别感兴趣。

第十位韦睿。虽然位居第十,韦睿却是毛泽东批注最多的古代名将。

韦睿出身三辅大姓,早年任上庸太守。南齐末年,韦睿随萧衍起兵,“多建策,皆见用”南梁建立后,拜廷尉,封都梁子。天监四年,督军北伐,攻小岘城。继而进军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军。天监六年,与曹景宗率军于钟离之战中大破北魏,取得“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因功进爵永昌侯,官至侍中、车骑将军。普通元年,韦睿去世,终年七十九岁。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严”

韦睿仁民爱物,肯与士卒同甘共苦,一生廉洁,家无余财。北魏人对其颇为畏惧,称他为“韦虎”《南史》称其“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明人杨慎亦称其为“六朝人才”之冠。

毛泽东评点韦睿共22条:善守;躬自调查研究;以众击少;机不可失;决心;以少击众;将在前线;不贪财;干部需和;劳谦君子;虽众,何所用之;良将也;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此别一城,非韦睿新筑邵阳洲之城;百万之众,皆尽;今湖北安陆县;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军败身死;仁者必有勇: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使曹景宗胜;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韦放有父风。

一一摘自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曹景宗和韦睿都是梁朝名将,从军事才能来看,曹景宗只略次于韦睿,所以毛泽东在对曹景宗的评价是:“名将也,仅次于韦睿、裴邃”后又说“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毛泽东的这个评语,是因为曹景宗常常与群将争功,而韦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而发的感叹。在毛泽东看来,曹景宗争胜好强,“争先启之捷",实缺乏儒量,而韦睿却能谦虚卑下,甘居人后。曹韦曾搏奕赌钱,韦睿在已胜的情况下翻卢作塞,让曹景宗得胜,就表现了这种过人之处,所以“世尤以此贤之”因此,在人品和雅量方面看来,无疑“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第九位吕蒙。吕蒙是毛泽东多次推荐手下猛将学习的榜样。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东汉末年及三国名将。早年依附姊夫邓当,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从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荣。

建安二十四年的年末,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相关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毛泽东评点批注:《魏志》此时操在汉中,因夏侯渊之败正不得志,闻襄阳危急,东归到洛阳即死,非在居巢也。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四《吴书?吕蒙传》——摘自余湛邦《张治中将军随同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的日子》第八位周瑜。周瑜是毛泽东眼中风流倜傥儒将的代表。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毛泽东评点批注:那时,周瑜是个“共青团员"……——毛泽东1953年6月30日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的讲话。

1957年4月,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谈到提拔年轻干部时,毛泽东又说: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印……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拨使用呢?

第七名诸葛亮。在三国人物中,毛泽东最推崇的,大概要算诸葛亮,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次提起这位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1957年,毛泽东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1957年毛泽东还说:“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1957年,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谈到提拔年轻干部时,毛泽东说:"……孔明二十七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气,这以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可以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第六位苏定方。苏定方是毛泽东学习其战略战术最多的名将。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厥立下大功。

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此后,苏定方历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

乾封二年,苏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毛泽东评点批注:苏定方,名将亦大将,年七十六。

毛泽东称赞苏定方为“名将”、“亦大将”,是因为苏定方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且不居功不自傲。

苏定方的用兵特点,一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善于迎敌作战。如随李靖袭突厥时,李靖让苏定方率二百骑为先锋,乘雾而行。离敌军还有一里多时,雾气消散,敌人的牙帐出现在眼前,这时苏定方并不知对方虚实,但苏定方决不退却,率领二百人直驱而进,结果大获全胜,掩杀数十百人,敌军头领额利和公主狼狈逃走。另一次,苏定方竟然率五百骑,杀入敌骑阵,杀一千百余人,获马二千匹。说明苏定方确是一名猛将、虎将。

苏定方用兵的另一特点,是他善于打运动战、围城战和歼灭战,而这些都是毛泽东极为欣赏的战术原则。苏定方在率军镇抚反叛的疏勒、朱俱般、葱岭三国时,敌军驻在马头川。苏定方审时度势,选精兵强将一万,膘肥体壮的马匹三千匹,三日一夜行三百里(那时少数民族的地区行军特别困难),突至马头川城下,敌军惊慌失措,以为是神兵天将降临,一战即溃。苏定方乘胜一鼓作气平定,此仗打得干净漂亮,当时也很得高宗的赏识。

第五位后唐庄宗李存勖。毛泽东有一句经典评价:“沙陀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说的就是李存勖和其父李克用。

李存勖,本姓朱邪,字亚子,应州金城县人,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

同光四年,于兴教门之变中被杀,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安葬于雍陵。

毛泽东评点批注:先退后进——毛泽东读《旧五代史》卷二十七《唐书·庄宗本纪》胡柳坡正面突破不成,乃从东向南打大迂回,乘虚而入,卒以成功。

——毛泽东读《旧五代史》卷二十七《唐书·庄宗本纪》生子当如李亚子晚年毛泽东,尚喜吟诵淸代严遂《三垂冈》:"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第四位魏武帝曹操。曹操是毛泽东为古人翻案着力最多的枭雄。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至许,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毛泽东评点:——摘自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见《映望》1983年第12期)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引自胡哲峰、孙泰编著《毛泽东谈毛泽东》,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三位光武帝刘秀。刘秀的昆阳之战是《论持久战》以少胜多的重要案例。

西汉建平元年,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适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随兄起兵于南阳。昆阳之战,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帝继位后,命刘秀持节治理河北地区,授大司马,封为萧王。更始三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经过长达十二年的东汉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东汉光武帝、南阳人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毛泽东对刘秀指挥的昆阳大战评价很高,并作为以少胜多的战例收入《论持久战》。

第二位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毛泽东对明朝皇帝评价正面的两人之一。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摘自1955年毛泽东审阅吴晗著《朱元璋传》(修改稿)时的谈话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摘自毛泽东读《智囊》批语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摘自毛泽东1953年2月23日同陈毅等人的谈话(见王鹅滨:《紫云轩主人—我们接触的毛泽东》)第一位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毛泽东评价最高的皇帝和名将,位列古代风流人物、一代天骄之列。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一说陇西狄道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毛泽东评点: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摘自毛泽东读《智囊》批语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