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王羲之怎么死的(王羲之之死)

时间:2024-07-16 11:08:09阅读:

王羲之怎么死的(王羲之之死)

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王羲之59岁,早已进入垂暮之年。

时间过得多快,这时离兰亭盛会才刚刚过了9年。那是怎样一个盛大的节日,怎样一个风流的聚会!

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41位名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其中前余姚县令,东阳太守等15人,因为不能赋诗,被罚酒各三斗,其他26人得诗37首。众人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东晋是书家众星闪耀的时代。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王羲之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在这样书法世家熏陶下,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后又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书法名家。“右军之书,末年多妙”此时,王羲之书法已到了黄金时期。

只见他酒意正浓,微醉之中,用蚕茧纸,鼠须笔,畅意挥毫,一气呵成,是为《兰亭序》。一百多年后,唐人何延之在《兰亭记》中写到:“王羲之醉笔写兰亭,其时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此。”《兰亭序》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之态,无不体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点曳之工,裁成之妙”;“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中国书圣的历史地位,永和九年便成了中国书法界永远的节日。后人咏诗赞曰:东晋风流胜事多,一时人物尽消磨。不因醉本《兰亭》在,世人哪得知永和?

晚年的王羲之因服寒食散而致病,深受其苦。王羲之故乡琅玡是天师道发源地,王氏世奉天师道,为家族世传之宗教。王羲之在家庭与时代的熏染下,对老庄学说及神仙之术深信不疑,他与道教中人往来甚密,采药不远千里,共修服食,终至疾病缠身。“服食”即服五石散。此散在汉代是用以治病的,后来经天师道提倡,便作为健身药,纷纷服用。《世说新语·言语》载:“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因五石散性大热,服后要吃冷饭、洗冷水浴,在寒冷处休息,因此俗称寒食散。此散在汉代是用以治病的,后经天师道提倡,作为健身药,纷纷服用,绝大多数深受其苦。当代学者余嘉锡称:“魏晋之间有所谓寒食散者,服之往往致死。即或不死,亦必成为痼疾,终身不愈,痛苦万状,殆非人所能堪。”在王羲之晚年写的诸杂帖中有许多是反映王羲之及家族、亲友深受“服食”之害的情况。

进入升平五年(361)不久,王羲之沉疴日重。就在这时,他的两个孙女十天之内又先后夭折,对他更是雪上加霜,打击巨大。王羲之有七子一女,晚年一直和六子王操之居住在剡县。升平五年,王羲之孙女,即六子王操之女儿四岁不幸夭折。祸不单行,不到十天,七子王献之新生的小女儿又暴疾不救。此前大约在升平四年,王羲之了却最后一个心愿:为小儿子王献之向郗昙的女儿郗道茂求婚。蒙允准,很快成了婚。这件婚事,王羲之、王献之很满意。一年后,郗氏生一女,名玉润,王羲之甚为钟爱。不想玉润又得暴疾。二孙女夭殇,王羲之哀痛异常。从现存以下几个书帖,可以看出他的哀痛之深:“期(延期为王操之乳名)小女四岁,暴疾不救,哀愍痛心,奈何奈何!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奄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可复如何,临纸情酸”“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疾少有差者,忧之心,良不可言。”“王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痛悼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已!可复如何!”“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贯心,奈何!吾已西夕,至情所寄,惟在此等,以荣慰馀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孙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缠心,无复一至于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参加兰亭聚会的有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当年兰亭聚会,他们“少长咸集”,或有法帖传世,或有诗流传于后。而今老之将至,二孙夭命,痛之缠心,不能已已。

王羲之《上虞帖》书中第一行有“吾夜来腹痛不堪”语,知其晚年因病深受其苦。↓↓此帖第一行:吾年垂耳顺。因此推定此帖是王羲之写于59岁即去世前不久。↓↓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