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李典怎么死的(三国名将李典绝非垃圾的第一关BOSS:世人忽视的曹营儒将李典)

时间:2024-09-20 09:50:38阅读:

李典怎么死的(三国名将李典绝非垃圾的第一关BOSS:世人忽视的曹营儒将李典)

三国名将李典绝非最垃圾的第一关BOSS:三国小人物志0062:世人忽视的曹营儒将——李典他表字曼成,籍贯山阳郡钜野县,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阵营的一员将领……由于按照街机游戏的普遍设定,第一关的BOSS普遍不会太强。所以李典在游戏中的能力设定,也是相当低下。不仅招式少、攻击力弱,而且HP条也不长……基本上只要不是太手残的玩家,一命不损将其击败斩首,都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于,由于这款游戏的风靡于世,玩家群体人数众多。李典几乎可以被评定为,在街机游戏历史上,被玩家们用摇杆和按钮,所完虐得最多的一位BOSS……所以,李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一个“低能”的印象。感觉他在曹操阵营里,也就是一个二流将军的身份。再加上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李典的单挑战绩并不算好。唯一的单挑胜绩,就是生擒过黄巾下将黄邵。在与赵云这种超一流武将的对决中,他只撑了十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历史上真实的李典,难道也是这么一位低能将领,武功低下且能力平庸,只配当个马前卒?在猛将如云的曹操阵营里,他就是个垫脚石,绿叶之类的配角角色,无足轻重?

至于他的战绩,博望坡之战识破刘备遁计,征河北围攻壶关战胜高干,战韩遂扎营道东原,逍遥津大破孙权江东……虽不见得战功有多么出色,但也几乎没有什么败绩。至少,他的功劳并不比后世人所推崇的“五子良将”,要差上多少……我想,我们还是根据史料的记载,加以各种推断和分析,来好好解析一下李典这个人物,尽可能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

尤其是李典的“从父”李乾,在当地很有威望,被誉为英雄,手底下集合了好几千“食客”,是一支非常能打仗的队伍。在汉献帝初平年间,他率领所部投奔到曹操麾下,并且成为了曹营中的一支劲旅……而李典,也是跟随其叔父一起,投靠到曹操军中,从此开始了他在曹操麾下效力的仕途……也就是说,李典的身份是豪门子弟,这一点和演义小说上的描述,可谓是完全不同。

就此,我们不难推断,李典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和职务。他是“李家军”中的一员,直接上司是他的叔父李乾。而这个李家军,从本质上来说,类似于曹操集团旗下的一个子集团,虽然听从曹操的号令,但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知道,在汉末三国时代,家族门阀对于政治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甚至在很多地方事务上,大家族可以起到举足轻重作用。而李典所在的李家军,身后是山阳郡有名的李氏一族,势力庞大且族人众多。他们能够投效曹操,为其效力,对于霸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老曹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据史料记载,李家军几乎参加了曹操早期的所有战役,讨黄巾、攻袁术、征徐州……尤其是在张邈陈宫谋反,引吕布占据兖州的时候,李氏一族非但没有跟风投降,反而为曹操保住了乘氏等地盘,并极力安抚当地,人心惶惶的百姓。

之后的兖州地界,进入了曹吕两家犬牙交错,短兵相接的阶段。由于陈宫等本土名仕的全力支持,吕布一方在赢取兖州人心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几乎所有的兖州大家族,都站到了吕布一方。

只有以李乾、李进等人为首的李家,还坚定地站在曹操一方,拒不接受吕布陈宫等人的招降。结果就是,吕布手下的薛兰、李封等人,在遭到李氏一族的拒降以后,率军洗劫了李家,并杀掉了李家军的首领,也就是李典的叔父李乾……之后,李乾的儿子李整,继任了李家军首领的职务。并在曹操的指挥下,进军打败了吕布军的薛兰、李封等部,还帮助曹操逐渐收复了,兖州地界的其它一些城池……在吕布兵败,退到乘氏的时候,又是被同属李家的人李进,来了个痛打落水狗,再次带兵追击……看得出,李氏一族在曹操集团创业的初期,为后者所立下的功勋,是相当巨大的。不仅是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全力帮助曹操,而且还流血牺牲,付出了巨大的族人伤亡代价。

而李典,在这个阶段之中,并无战场表现的记录。很可能是因为他年龄尚小,所以还没有机会独担大任,带兵打仗。而且,据史料记载,他年少之时并不尚武,反而是乐于读书,不但拜师学习《春秋左氏传》等名著,还饱览了群书,可谓是学富五车……直到后来的建安五年,李整去世,李典被曹操提拔任为颍阴县县令,担任中郎将,并统领李家军。这时候,他才算是逐渐接手了李氏一族的事务,开始在曹操麾下真正地崭露头角……据史书记载,李典在上位以后的第一次表现,就是在官渡之战中。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场战役非常关键,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北方枭雄决战”两军可谓是精锐尽出,主力对峙,严阵以待……李典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没有被派上战场作战,但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后勤军需工作。他率领自己的部众和李家的族人们,负责起运输粮食布匹等事务,有力保障了曹操大军,在官渡前线的后勤所需。

不仅如此,李典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还表现出了擅长地方治理,精于政务等优点。令曹操十分赏识他,很快就提升他为离狐太守,官居裨将军……之后,李典也很快有了在战场上表现的机会。在袁绍去世以后,曹操进军河北,攻打黎阳,与袁谭袁尚兄弟作战。依然负责后勤工作的李典,在粮草运输水路上,遇到了敌方将领高蕃的阻拦。

这时候,李典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抵制了曹老板“改陆路运粮”的命令。他与程昱和其他众将商议,觉得敌人虽然外表虚张声势,但实际战斗力并不强。而且他们依仗水势,有轻敌思想,只要能够一鼓作气,就一定可以打垮他们……果然,在李典程昱等人北渡黄河,进攻高蕃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强烈的抵抗。很快就解决了敌人横在水路上的钉子,从此水路畅通,再也不用担心前方大军的后勤运输,和粮草补给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李典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最广为人知的战役——博望坡之战。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并非是如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是发生在曹操大军南下前夕。而且是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的第一场大胜,一把大火将来势汹汹的夏侯惇李典等人烧得屁滚尿流……据史料记载,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而且是刘备在刘表的命令下,率军主动进攻,趁着曹操北征袁氏之时,突袭其大本营许昌。由于战役的突然性,刘备这一路居然打到了,离许昌很近的叶县,可谓是对曹操的核心地盘,造成了相当的威胁。

这时候,曹操赶紧调夏侯惇、李典、于禁等人,率军抵挡刘备的进攻。双方在博望坡这一代驻军并对峙下来,战役陷入了僵持状态……就在某一天早上,诡计多端的刘备突然烧毁营帐撤退,给对手造成一种溃败逃跑的假象……性格急躁的夏侯惇,不肯放弃这个立功的机会,立刻带上人马就要去追。这时候李典劝他说:“敌人无故撤退,必然有诈。而且敌人撤退的路上道路狭窄,两旁又有浓密的草木,倘若他们提前一步摆好口袋,那我们钻进去就肯定会吃大亏……”结果,不听劝告的夏侯惇,果然踩进了刘备挖下的陷阱。在狭窄的山道上被伏兵截住,一时间损失惨重,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候幸亏有统领后军的李典,率军及时杀到,才为他解了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试想,如果不是李典,提前看破了刘备的计谋,而且在前军被围以后救援及时。那曹军很可能会遭遇一场彻底大败,甚至夏侯惇自己都会因此而丧命。到时候,说不定三国时代,除了“定军斩夏侯”之外,又会多出一个“博望斩夏侯”的典故……之后,李典又参加了曹操集团的多次军事行动:建安九年,跟随曹操参加围攻邺城的战役;建安十年,和乐进一起在壶关围攻高干。建安十一年,在长广攻打管承……以上这些战役,李典都获得了胜利,一路升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

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李典也带兵参战,受曹操任命的“都督护军”赵俨节制……通过以上这些战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李典在战场上的表现。他虽然没有过以少胜多,以弱逆强这类惊艳的发挥,但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是一位相当称职尽责的将军。而且,他善于思考,擅长分析战场形势,经常能准确地看破敌人的意图,堪称为一员智将……而且,除了用兵智慧之外,李典在战场勇武方面,也绝不容小视。在赤壁之战以后,他又奉命镇守合肥,并且作为张辽的副手,参加了大名鼎鼎的“逍遥津之战”

据史料记载,这一战实力可谓悬殊。孙权为了拿下合肥,夺得江淮之地,几乎是空国而来,水陆两路可用的兵力足有十万之众;而张辽,李典,乐进等人所驻守的合肥,满打满算也只有七八千人马,双方纸面实力比例甚至超过1:10……而且,曹魏的主力部队,这时候正忙于北面和西面的战事,一时间也抽不出机动部队来救援合肥……也就是说,张辽李典他们,就只能以手中这点不多的兵力,来应对十倍以上的江东军。怎么看这一仗也不可能有啥胜算,能够固守待援,顶住孙权的进攻就已经很不错了……然而,战役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张辽李典等人,非但没有消极防守,反而是毅然出击,反守为攻,以少敌多。结果竟杀得江东军丢盔弃甲,连孙权的主帅大本营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还折损了陈武等东吴名将……客观来说,逍遥津之战的功劳,主要是记在主将张辽身上。而战术战法方面,也是曹操以“锦囊”的方式来授予的。但是李典作为张辽的副将,一起披挂上阵,率兵拼杀,也算是出了很大一份力。最后能够大破孙权,并且成就“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的千古传奇故事,他也是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李典确实算是一位能力非常出众的将领。他善智谋,且能勇武,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然而,我们纵观李典的整个军事生涯,却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似乎从来都只是一员副将,从来没有过独当一面,独自领军作战的经历……黄河之战,他是程昱的副手;博望坡之战,他是夏侯惇的小弟;邺城、赤壁之战,他都是跟在曹操身边;逍遥津之战,他又是张辽的副将,战场上的二把手……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以李典的军事谋略能力,尚不足以独当一面,所以只能跟在君王身边,或是给其他武将打下手?

其实,真实的原因,在于李典的出身和身份。

纵观曹魏的整个军事战争史,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受到重用,且后来能封侯拜爵的人,一般都只有两种。其一是宗族子弟,也就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其二就是寒门将领,也就是毫无背景和家世,出生低微的人……也就是说,曹操并不允许其宗室之外,又出生于大家族的人,来独自掌控军队。以免将军权和地方势力搅和在一起,影响自己对于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客观来说,这种用人的制度,自然是有所偏颇,但也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军人”和“士族”两个团体彻底分开,避免了内部叛乱的发生。

而李典,我们之前说过,他原本是李家军的一员,身后有声名显赫的李氏一族,完全是豪门出身。所以在曹操集团的军事体制下,他的地位其实是非常尴尬,不在战场上被委以重任,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且,史书上还记载,在建安十二年左右,李典曾向曹操请愿,将李氏一家的三千多户,都从原本的居住地,迁移到邺城一代。而他自己,也自愿将自己的封地,迁徙到魏郡……曹操笑着问他,是否想效仿前人,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耿纯?李典谦虚地回答说,他自认为功劳并不大,却因为家族和背景的原因,而坐享这么高的爵位官职。所以应该把自己的族人们都迁过来,以便更好地为主公效力……当然,这只是李典的含蓄说辞而已。他的真实用意,是以此来降低自己家族的影响力,让主子曹操安心。他知道,虽然他们李家曾经对曹操,有过投奔效力之恩;他们李家军也一直对曹操尽忠,在战场上努力拼杀……然而,他们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支“家兵”,是家族+军队一体化的性质。

这样一支人马,无论是放在哪个君王的麾下,都是不可能完全放心的。毕竟他们既有家族背景和声望,又有基于家族的强大军队,一旦有心叛乱,则必然会从军队牵连到地方,闹出很大的事情来。

而李典这种“迁徙”的做法,不仅是让李家宗族的人,离开了自己的根基地盘。还等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将李氏一族“解散”试想李家的人到了邺城,就是到了曹操的眼皮子底下,而且分散居住,再也不复当年一族人雄霸一方的盛况。

由此看得出,李典这个人,确实没有辜负他早年所读的那么多书。在政治眼光和为臣之道上,他是非常深谙的。他明白以自己的身份,在曹操麾下效力,就算是再忠心耿耿,尽心尽责,也免不了会受到猜疑,而且还有可能波及身后的整个家族。

于是,一方面为家族考虑,一方面也为了打消君王的疑心,他毅然决定以解散家族的方式,来向曹操表达自己的心意。

表面上看,他这是牺牲了家族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加官进爵。然而事实上,他这样做以后,不仅让整个李家,从此能摆脱政治斡旋的影响;还能给自己一个“清白之身”,从此能更好地为君王效力……如此天下为公,如此大度心怀,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不仅如此,在著名的合肥之战期间,李典也再一次表现出过他的大度与无私。

据史料记载,由于历史上的恩怨,导致李典与张辽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太和睦的状态。因为张辽曾是吕布的部将,在之前与曹氏集团为敌的时候,曾经杀过他们李家不少人。

也就是说,张辽与李典之间,有着宗族血亲被屠的血海深仇。此等旧怨,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淡然一笑化解的……所以,在曹操远程操控,定下作战计划的时候,作为主将的张辽,自然是有些心里打鼓……他倒不是怕李典反戈一击,以此机会公报私仇。只是担心两人之间这种过往恩怨的恶劣关系,会影响二人在战场上的配合。在这种以弱敌强的严峻形势下,再加上内部不合的负面因素,很可能会误大事。

这时候,李典就向张辽表明了态度,告诉他国事是国事,私事是私事。既然现在大敌当前,张辽又是主将,那就任何事情都应该由他来拿主意。自己作为副将,当然也会把私人恩怨丢到一边,全力配合,坚决打好这一仗!

最终,李典此举不仅安定了军心,也令张辽十分佩服。二人通力合作,出奇制胜,在战场上奋勇拼杀,保证了这一战的胜利……然而,合肥之战也成为了,李典军事生涯中的最后高光时刻。在这一战过后不久,他就溘然辞世,年仅36岁……关于他的死因,史书并未记载,只能大致推断,是在瘟疫中染病,而不治去世……是的,英年早逝,也是李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显得并不出色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三国志》中,陈寿未能将他位列“五子良将”,因为他的功劳,确实无法和张辽、徐晃、于禁等人相比……客观来说,李典的年龄,本身就和这些人不是一个年龄层。他更像是一位后起之秀,出道更晚,去世却又更早……甚至未能等到,君主真正重用他,且让他独当一面的机会。试想要是他能够多活几年,在曹营其它名将都逐渐老去凋零以后,则必然能够有机会,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相信到时候,他在史书上的履历,也不会像我们现在看起来这样单薄……最终,在史书的评价上,李典留下了一个“长者之风”的称号。意思是说他年龄辈分虽小,却为人谦逊,爱好学问,注重儒雅,礼节周到……故而在无论在曹魏朝堂,还是在军中营房,无论是兵士将领,还是官员士族,都非常尊敬且认同他。

去世以后,他不但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还被追谥为“愍侯”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了他的爵位和封地,另一个儿子也受封关内侯,并获得百户的封赏。

这,应该也算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身上那种谦雅睿智的儒将修养,和宽宏的胸襟气度,所给予的最大褒奖吧!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