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张伯驹怎么死的(张伯驹:捐了半个故宫,晚年病重住院想换间病房,被告知级别不够)

时间:2024-06-19 11:01:48阅读:

张伯驹怎么死的(张伯驹:捐了半个故宫,晚年病重住院想换间病房,被告知级别不够)

1982年,有人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大骂:“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单人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为何有此一幕?

原来张伯驹因感冒住进了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这里人多嘈杂,又容易交叉感染。

随后,他立即向院方申请换房间,遭到院方严辞拒绝,理由是:不够级别,不能换。

两天后,被同病房的患者传染肺炎。不久,张伯驹去世。

张镇芳对其倾心培养、视若己出,自幼聪慧的张伯驹,7岁入私塾,和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在天津读书。9岁就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后来,张伯驹被送入由国学大师、教育家严范荪所办的新学书院学习,由此打下了坚厚的学识基础。

1915年,张伯驹17岁了,这年春节,张镇芳带着他去拜访袁世凯,袁世凯看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看着十分干净,他很喜欢,就赏赐了不少东西给张伯驹。

19岁那年,张伯驹就被袁世凯安排在军旅中,担任“陆军混成模范团”的旅长,两年后则正式投身军界,先后担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等职。后来又在吴佩孚,张作霖麾下担任提调参议等职。当然了,如果你熟悉这一职位的话就知道,这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些虚职而已,并无实权。

等到北洋倒台之后,张伯驹便转而投入到金融界,张伯驹也的确算得上是事业有成,先后担任过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不得不说,有些人天生就是赢家。

进入官场之后,他逐渐疲乏,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政,甚至开始对官场深恶痛绝。

与此同时,他又对艺术领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决然退出官场,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纨绔”生活,家里人虽然有些微词,但最终也是无可奈何。

1927年,30岁的张伯驹相中了一件康熙御笔的书法《丛碧山房》,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付了1000块大洋将这件作品收入囊中,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收藏生涯。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这是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的自述。是的,书画总是有一种无形的魅力,让人痴迷其中,不可自拔。

1935年,39岁的张伯驹将小自己18岁的潘素纳为妾室,从此两人相濡以沫,恩爱一生,在张伯驹的熏染之下,这位"苏杭第一美女"最终成为了享誉帝京的著名画家,由此可见一斑,张伯驹本身的才华是何等的出众。婚后,潘素非常支持张伯驹的收藏爱好,有时遇到张伯驹的钱一时不够的情况,还会变卖自己的首饰支持,可即便这样,张伯驹的家产还是一点一点被掏空了。

1936年,道光皇帝曾孙爱新觉罗·溥儒迫于生计,便想变卖唐代韩干名作《照夜白图》以维持王府日常开支。居住在上海的张伯驹得知后,立即动身北上购买,不料却失之交臂,国宝最终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后来国家局势动荡起来,收藏家们也是自身难保,在生死抉择当中张伯驹倒是非常淡然,在他心中收藏家这个名号,只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可。

《平复帖》的价值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国宝。

《照夜白图》已经流失海外,张伯驹害怕重蹈覆辙,辗转于朋友之间,让溥儒把《平复帖》这件国宝,卖给自己。

没想到溥儒张口要价20万大洋,张伯驹却丝毫没有心疼,多方筹措之后,把这件国宝留到了国内。从兴趣到责任,张伯驹开始四处搜罗国宝,为了一个看得顺眼的宝物,他可以为此做到倾家荡产,很多人不理解他这种疯狂到极点的行为,可是张伯驹却是乐在其中,他曾经将爱妻的首饰卖掉来换取宝物。

后来有人问他究竟为何要这样做,张伯驹只是说了一句话“收藏宝物从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保护华夏瑰宝不被破坏”

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被76号特务绑架,汪伪走狗向张伯驹家里要两百根金条作为买命钱。妻子潘素来探望张伯驹时,张伯驹偷偷叮嘱妻子,不能将他收藏的字画卖了换取赎金,尤其是平复帖,这些都是珍贵的国宝,如果因此再度流失海外,他死都不会瞑目。

就这样,张家人和绑匪僵持了8个月。

思来想去之后,绑匪们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赎金的要求,直到下降到四十万之后,潘素才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筹足的金额,将张伯驹赎了回来。

张伯驹被救出后,立刻将《平复帖》缝在被子里,里三层,外三层,封得严严实实,打包成普通行李,带着潘素立刻离开了上海。

1946年,张伯驹得知国外有人出两万美元的价格买展子虔的《游春图》,他首先告知故宫博物馆,但博物馆因无经费无能为力,他只好先制造舆论压力,放话说《游春图》对中国历史有莫大的意义,谁卖给洋人就是卖国。

卖家只好以200两黄金的价格准备卖给张伯驹,其实他手头也没有经费,只好将自己手中占地15亩的李莲英旧宅卖掉凑齐220两黄金。

没想到卖家临交易提出加价20两黄金,潘素只好又变卖首饰,才保住这幅画。

以他所言,所买字画,旨在收藏,贵贱不卖。南京总府曾愿出500两黄金买下他手中的《游春图》,却被张伯驹先生一口拒绝,宁可倾家荡产,也不变卖国家宝藏。

后来动荡的战乱年代里,张伯驹及其家人始终拼了命的保护着这些字画。他们因战乱辗转于上海、西安,北京等地,这些字画也随着他们走遍了祖国河山。

为了保护这些名贵的字画,特别是国宝《平复帖》,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将其偷偷缝在被子里,才能一路躲过搜检,不至于遗失。

经张伯驹之手收藏的中国古代历代顶级书画,仅在册收录的就有118件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自己的收藏无偿捐给了国家,他连国家给的20万元奖励也不要,换来了一张褒奖令。

毫不夸张地说,他一个人“捐出了半个故宫”

搬空自己的收藏后,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张伯驹对这件事并不居功自傲,他在捐赠国宝时也曾这样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然而,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人,最终的结局令人遗憾。

张伯驹的善举并不意味着未来生活的风平浪静,特殊时期他也未能幸免,71岁的他被隔离审查长达8个月,被要求进行劳动改造。但因为年龄过大,张伯驹夫妇只好又回到北京。

困境中,当时张伯驹身边的人,都因忍受不了贫穷和压迫而纷纷离他而去了。唯潘素,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潘素对张伯驹说到:“今生你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此生我必把自己都毫无保留地给你。”潘素说的话,她都做到了。

面对不离不弃的潘素,张伯驹充满了感激和爱。

晚年,张伯驹每次去餐厅用餐后,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将面包包好,带回家给潘素吃。这些从餐厅带出来的面包,一度成了他们当时最好的食物。

晚年,随着张伯驹身体的渐渐虚弱,而进了医院。潘素本想选择条件好一些的病房,让张伯驹可以住得舒服一些,却被医院生硬地拒绝,声称张伯驹的级别不够,没资格入住。

潘素一气之下找到了张伯驹曾工作过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帮助下才得以住进了高级病房,这无疑对张伯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他耗尽一生财富为国家贡献了无数珍品,却被一间高级病房的入住资格难住,难怪张伯驹会愤愤不平道:"现在的人,都掉到钱眼里去了"。

然而为时已晚,张伯驹还是被传染上了肺炎,不久即悄然离世,享年84岁。

也只有像张伯驹先生这样大公无私的人物,才当得起现代风流名士的称号吧。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