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赵括怎么死的(长平之战四十万冤魂,真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而死?)

时间:2024-07-22 10:53:32阅读:

赵括怎么死的(长平之战四十万冤魂,真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而死?)

纸上谈兵的名将之子赵括,在史家的春秋笔法之下已经成为了葬送40万赵军的罪魁祸首,遭到历来民众的口诛笔伐。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当时赵国的局面,发现这场战略决战远远不是赵括一个人可以背锅的。

图/长平之战遗址01.上党归赵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此时的韩国的举动虽然是割肉饲虎,但也是无奈之举。没有韩国本土援助的上党17城如果单独抗秦,沦陷只是时间问题,韩国君臣当然不可能站在大局角度上考虑“抱薪救火”的坏处,更不可能想着为六国多消耗一些秦国的兵力。

图/上党高原地形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赵国欣然应允,这不是表明赵国君臣贪图土地,而是相比韩国而言更具有战略前瞻性,他们想着不是在秦国大军开来之时被动反应,而是选择在秦国兵势扩张成为必然之时主动拓宽自己的战略空间。然而,计策是高明的,而现实是残酷的。

02.军势纵横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韩国上党郡接收土地。此时可以看出赵国在之前已经占据了东部的晋城盆地与长治盆地,现在如果将西部山地区域的韩国上党郡收入囊中,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晋东南的占领,完全可以依靠太岳山与中条山一带的有利地形对秦国人展开防御。

图/长平之战然而,平原君赵胜的接受工作明显出现了问题,赵国人也没有在西部山地有效的进行防御,反而是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种将大军驻扎在盆地而不据险而守的战略行动着实是一种战略主动而战术被动的做饭。

于是,韩国的上党郡的战略目标根本没有实现。《史记·秦本纪》记载: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秦军一口吃掉西部的山地之后,马上就确立了对长平所在晋城盆地的俯冲优势,赵国大军马上陷入了巨大的被动之中。

图/赵军本应该扼守的太岳山03.必败之局秦军在占领韩国上党之后马上就东下长平,与赵国在晋城盆地展开战斗。公元前260年的一年里,赵国从春天到秋天先后,被斩杀四个都尉、一个裨将,连续丢失了二樟城和光狼城两个丹水西岸的重要城市,最后连丹水西岸的壁垒也被秦军攻占,只能退回丹水以东坚守,并在北面的山岭中修建营寨进行抵抗。这样失败的战绩确实在廉颇老将的带领下一手造成的,可见秦军占据地利之后的恐怖战斗力。

战场内外,赵国的局势都不乐观,赵国想要支援长平战场只能依靠太行山中的滏口陉来进行后勤补给,而秦国却可以通过韩国上党郡与河内郡两个方向来支援战场。况且,比起综合国力来,赵国终究比不了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所以,赵国人能够选择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被秦国活活拖垮,二是全面放弃上党高原,让秦国人可以跟着自己撤军的脚步一路跟到邯郸城下,第三就是奋力一搏与秦军决战。

图/长平之战于是赵国换上了赵括,毅然选择了第三个战略,而秦国则安排上了武安君白起。之后的故事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赵括率军冒进脱离营寨,最终在丹水东岸被秦军的主力与两翼奇兵保卫并阻断了粮道,一场场修罗地狱般的围歼与反突围之战中,赵括倒下了,赵军被坑尽。这是一首无言的悲歌,赵国人猜对了开头,却猜不透结尾。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