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贝利亚是怎么死的(斯大林猝死9个月后,苏联2号人物贝利亚为何被以“叛国罪”处死?)

时间:2024-05-06 11:18:14阅读:

贝利亚是怎么死的(斯大林猝死9个月后,苏联2号人物贝利亚为何被以“叛国罪”处死?)

随后,事件的发展更加让人们措手不及:当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判犯有“叛国罪”等多项重大罪名,并在次日被处死。

此时,距离斯大林的猝死不过9个月。

在斯大林时期备受重视,在斯大林去世后成为执掌国家的“三巨头”之一,且一度是三人中权势最高的贝利亚,为何最终不但没能成功上位,反倒是以“叛国”罪被处决?

贝利亚被判“叛国”事实上,在人们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贝利亚被开除党籍之前,贝利亚就已经被逮捕了。

根据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的记载,在6月初,他最早向马林科夫指出了贝利亚的危险性,并最终说服了马林科夫。

随后,两人分头游说其他的主席团委员,并争取到了一些关键人物的支持。

随后,在6月26日,马林科夫以研究苏军军事训练为名,召开了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邀请不是部长的主席团成员一并参会。

在会议召开之后,他才一转口风,宣布这次会议是党中央主席团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贝利亚的问题。

赫鲁晓夫率先“开火”抨击贝利亚,布尔加宁、莫洛托夫也随后跟进,一时间,会议上充满了对贝利亚的批判声,只有少数人表达了不同意见。

贝利亚此时已经察觉出不对,但为时已晚。

按照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的记载,马林科夫甚至没有完成会议流程,不曾归纳表决,就“按下电铃”,随后,时任国防部长布尔加宁事先安排在隔壁的军人冲进来逮捕了贝利亚。

虽然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充满了自我标榜和对马林科夫的贬低,但是也确实部分反映了现实情况,那就是这场逮捕是有少部分人事先决定的。

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份马林科夫在主席团会议上的讲话提纲,提纲上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

贝利亚被抓后,被关押到了防空司令部的某间仓库,而苏联高层则开始为如何给他定罪头疼。

作为曾经大搞“清洗”的内务部首领,贝利亚在苏联其实已经是“臭名昭著”,但是这并不是能够拿出来说的事情。

不仅仅是因为“大清洗”背后有斯大林的身影,也是因为如果深究此事,苏联高层中的大多数人都逃不了干系,包括赫鲁晓夫等主席团成员。

但长期关押也不是长久之计,作为曾经的党内2号人物,贝利亚的影响力是切实存在的。

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赫鲁晓夫和其他苏联高层决定,给他扣上“叛党叛国”的帽子。

随后,审讯工作迅速推进,26日,内务部副部长被捕,29日,贝利亚的亲属也全数被捕。

最终,贝利亚的亲属在9月被迁出格鲁吉亚,而贝利亚本人的审判则在12月进行,12月23日审判结束,贝利亚被判犯有包括“叛国罪”在内的4项罪行,并在第二天被枪决。

此时,距离斯大林的去世不过9个月。

罪名名不副实贝利亚被判处“叛党叛国”,其实经不起推敲。

根据法庭判决的情况,贝利亚是意图以内务部“”,而他在掌权之后为冤假错案所做出的努力,更是在法庭是被认为是他“”的重要证据。

然而事实上,在贝利亚掌权之后,他不但没有大肆扩张内务部,反而是削减冗员,限制了内务部的权力。

至于冤假错案,无论理由是有人指控的“对象都是贝利亚亲信”,还是他为了缓和与其他党内人士的关系,这件事本身都是对于法制的维护,应该被肯定。

而他被认定“叛国”这件事情更是称得上是荒诞不经。

贝利亚的权力就来自苏联,已经成为苏联2号人物甚至已经一度在事实和威望上压过1号人物马尔科夫的贝利亚没有理由叛国。

至于法庭判定他“叛国”的依据主要来自与他掌权时期的外交政策,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虽然激进,但是其实是有利于苏联的。

同时,针对两国交恶的重要——苏联对于南斯拉夫的过度干预,贝利亚也表现出了不认同的态度。

他认为,苏联与其他华约国家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因此,苏联没有必要过度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法庭判断贝利亚的民族政策意在破坏苏联的民族团结,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贝利亚的民族政策都与“破坏团结”不沾边,相反,这些政策应该是有利于民族团结才对。

从种种资料来看,贝利亚掌权期间,改变了原本由苏联中央派出官员管理地方的政策,改用当地的本民族官员,并且纠正了斯大林时期强制少数民族迁移的错误。

而且另一项证据也能够证明法庭判决的“不客观”:在赫鲁晓夫时期,众多被法庭认为是贝利亚“”、“反革命”、“叛国”证据的政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续。

贝利亚必死真相既然贝利亚的种种罪名都站不住脚,为什么贝利亚还是以“叛国罪”被处死,甚至至今都没有得到“”呢?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有2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众所周知,贝利亚是契卡出身,在“大清洗”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指谁他,他就带着内务部去逮谁。

他凭借残忍的“清洗”手段赢得了斯大林的欢心,但是也因此成为了全苏联的噩梦,而那些有亲友被他伤害的人们更是对他恨之入骨。

而且,斯大林在晚年也已经开始厌弃贝利。

首先,他调整了自己别墅的守卫人员,要求由贝利亚挑选的别墅服务人员离开,由当时的国家安全部长阿巴库莫夫另选俄罗斯族人担任有关职务。

据说在此事发生之前,他还曾经对贝利亚大发脾气,斥责到:“为什么我身边全是格鲁吉亚人?”随后,他在1952年任命赫鲁晓夫的“战友”谢·杰·伊格纳捷夫担任国家安全部长,取代了贝利亚的亲信阿巴库莫夫。

这样的任命,直接就把贝利亚的权力削减了一半。

因此,贝利亚也对斯大林产生了不满,在斯大林病重时,据斯大林的女儿回忆,当时的贝利亚表现出了“兴奋”

而在斯大林“猝死”这件事情上,贝利亚的表现也充满了疑点,他以斯大林只是醉酒为由,阻止了医生的前往,导致斯大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现在,反斯大林派和斯大林派都被贝利亚得罪干净了,但是这还没完,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的行为,又得罪了他仅存的“战友”

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由于他还没有指定过继承人,经过讨论,由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三巨头执政。

其中,莫洛托夫在斯大林晚期势力大不如前,只管外交,马林科夫作为1号人物掌管,而贝利亚则是掌管内务部和其他事务。

原本马林科夫与贝利亚是好友,曾经马林科夫被斯大林下放,还是贝利亚说好话把他捞回来的。

同时,马林科夫的政治才能也有限,很多政治上的决策不得不依靠贝利亚的帮助。

然而,贝利亚为了缓解一下集中在自己身上的仇恨,越过马林科夫急忙搞“大赦”,令马林科夫也对他产生了不满。

就这样,贝利亚的“大赦”还没有挽回自己的形象,就先把仅存无多的“朋友”之一推向了敌对阵营。

这样在苏联高层“举世皆敌”,贝利亚不倒台才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事情。

其二,则是贝利亚的改革实在是过于激进了。

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贝利亚建议苏联放弃对东德的控制,主动推动德国“合体”,以保持苏联在德国的影响力,令“合体”后的德国成为北约和华约之间的缓冲带。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颇有可行性的建议,有着超越历史的眼光,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无疑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

在当时,苏共党内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还是十分坚定的,贝利亚如此“向资本主义投降”的行为,引发了党内人士的普遍不满。

历史早已经告诉我们,改革过激的下场一定是粉身碎骨,贝利亚的经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贝利亚死得不冤不过,虽然说贝利亚犯有“叛国罪”是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高层硬给他扣的帽子,但是贝利亚的死刑,实在也没有冤枉了他。

作为“大清洗”的刽子手,贝利亚无论如何都洗不白,虽然当时的苏联法庭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没有提及有关事宜,但是要说他该死,想来也没有人能够反对。

即使不提“大清洗”,仅仅从贝利亚“私德有亏”方面,他就值得一个死刑。

在诸多“叛党”、“叛国”的罪名已经成立的当时,似乎已经不需要再刻意加上一条这样“无足轻重”的小事,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条罪名的真实性不必置疑。

据贝利亚的保镖萨尔基索夫和纳达里亚供述,贝利亚经常开着他的豪车满莫斯科地转悠,看到年轻漂亮的女子就会将其带回别墅性侵。

而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史密斯声称,贝利亚经常会绑架女孩回别墅,因为大使馆与贝利亚的别墅只隔着一条街,所以“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看到过”

当然,仅仅是性侵,或许还“罪不至死”,但是他还会用权力去掩盖他的证据。

据萨尔基索夫交代,在被性侵的女性离开时,他们会给女子一束鲜花,如果女子接受,那么则证明这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关系。

而如果女子拒绝,贝利亚就会让内务部将这名妇女逮捕。

以内务部的威名,与内务部首领“有仇”的人被内务部带走,下场显然是凶多吉少。

不仅如此,1998年,曾经的贝利亚住宅旧址上还发现了5具年轻女子的遗骸,虽然没有切实证据,但是人们普遍怀疑与贝利亚有关。

这种“灭口”的行径,他实在值得一个死刑。

结语总的来说,贝利亚的死,在当时看来,主要是因为他得罪了太多人,因此在权力斗争当中,他的落败成为了必然结果。

但是从客观看来,他也确实做过许多恶事,被判处死刑并没有冤枉了他。

就像在1998年他的儿子向俄国军事检查总院提出为父亲时,俄国最高法院在驳回中所说的那样:虽然条款适用出现误差,但是总体来看,贝利亚的犯罪事实证据确凿,量刑适度。

贝利亚确实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但是他对国家有巨大的贡献与他曾经犯下诸多罪行并无冲突,功过从来无法相抵,他收获一个死刑,也是最有应得。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