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有孙权劝吕蒙学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也因此成就了吕蒙;赵普的学问同样不及北宋的开国功臣们,于是宋太祖赵匡胤劝他多读书,“每断大事,惟读论语,曰以半部论语佐艺祖定天下”,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是如何成为北宋的支柱股肱的呢?
一、不长学问,首参密画后周显德元年,名将刘词征辟赵普为从事,赵普得以与王仁赡、楚昭辅等未来的北宋开国功臣一起共事,皆以才干著称。然而好景不长,十分欣赏刘词在提拔赵普的次年就因病去世了,虽然他在遗表中向周世宗柴荣推荐了自己的一干幕僚,但都未被采纳,反而给赵匡胤抓住了机会。
靠山没了,赵普只得在滁州以教蒙童为生,不过命运再一次垂青了赵普,收纳了刘词班底的赵匡胤在显德三年攻下滁州,慕名找上赵普,“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同时,赵匡胤的父亲、右厢都指挥赵弘殷来到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则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以至于赵普和赵匡胤后来情同手足,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亦视赵普为自家人。
赵匡胤为何视赵普为心腹?除了照顾自己病重的父亲这一点外,赵普还是他能成为皇帝的最大推手。显德七年,赵普与赵匡胤、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联合密谋发起兵变,以杏黄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护他为皇帝,赵匡胤也投桃报李,让赵普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在后来更是让赵普能够独相十年。
二、坐镇中枢,擘画国政黄袍加身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大的舞台在等着赵普等人,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赵匡胤登上至尊宝座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作乱,赵普都建议举兵速进,“倍道兼行,掩其仓卒”,迅速平息两起叛乱,赵普因功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是赵匡胤一众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
为了不让陈桥兵变一事再度上演,赵普又建议对手握重兵的武将进行分化,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杯酒释兵权”了。“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在赵普的擘画下,赵匡胤进行全面改制,包括解除了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职权,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宰相之权,设立通判以督察知州,收地方骁勇健儿为禁军等。
赵普为北宋政权解决了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强而中央弱的问题,保证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直到北宋灭亡,都未再出现强藩镇作乱从而动摇中央的叛乱。建隆三年,赵普被拜为拜枢密使、检校太保、御史大夫,乾德二年,赵匡胤更是罢免所有在任的宰相,独以赵普为相,“中书印唯宰相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普”
仅仅是消化后周的地盘还远远不够,赵匡胤与赵普定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规划,即先与北方政权保持互不攻扰的局面,待消灭割据巴蜀、江南的南方政权后,再集中全力北伐,然而就在平定南方后,赵匡胤却离奇去世,赵普心中统一天下的志愿就此熄灭。
三、知贤未进,帝怜其忠独相数载,赵普逐渐沦为了权力的“奴隶”,他虽然提倡执法不阿,甚至认为皇帝不应该将个人息怒凌驾于法律之上,但自己却知法犯法,以权谋私,因此触怒赵匡胤,导致第一次被罢相。宋太宗赵炅继位后,赵普抓住机会,告发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来往诡密,重新成为首相。
体会到人臣巅峰的赵普无法拒绝独掌大权的美妙,他就像战国时期的魏国相公叔痤一样,虽然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选拔的贤才是以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为前提,他保全名将曹彬,更多的是为了驱逐弥德超这个会限制自己的枢密副使,他曾排挤比自己更有才的窦仪、冯瓒,为的都是保全自己的地位。
作为巩固赵匡胤、赵炅帝位的强力助手,赵普对二人的忠心自然没话说,不仅为赵匡胤消除了再次兵变动摇北宋的隐患,为北宋制定传世国策,还屡有谏言,在赵炅穷兵黩武时多次上疏谏阻他停止战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赵普去世后,赵炅痛哭涕泣,为这位股肱重臣追封郡王,宋真宗时又加封其为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