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李恒英【中国与麻风病“零距离”接触第一人,她终身不嫁,奋斗到了101岁】

时间:2024-12-10 11:03:01阅读:

李恒英【中国与麻风病“零距离”接触第一人,她终身不嫁,奋斗到了101岁】

1970年的一天,李恒英入村诊病。一个小女孩拉着母亲,战战兢兢地慢慢蹭到她的面前,闪烁着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鼓足勇气乞求说:“医生阿姨,你快帮我妈妈看看吧,她身上烂、臭,也不能为我做饭,我很饿……”李恒英李恒英打量眼前的女人,那是怎样一张脸啊:面部塌陷,一只眼已失明,另一只眼因皮肤肿胀根本闭不上;再看脚上,皮肤溃烂,脓液流淌,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必须由女儿搀扶着。

李恒英震惊了!

这是她第一次走进“麻风村”,第一次面对面接触麻风病人。她发誓:这辈子献给“抗麻”事业,奋斗到一百岁。

俗话说:“世间万物,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

李恒英,山西襄垣人,1921年出生于北京。祖父是第一代官派留日的大学生,父亲是第一代官派留德的大学生,他们学成归来后,都义无反顾地报效祖国。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李恒英学识渊博,涉猎广泛。

在母亲的建议下,她选择了学医。1945年,她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

年轻时的李恒英1950年,品学兼优的她被霍普金斯大学留校,29岁时被推荐到在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从事防治性病等疾病的工作,这一干就是7年。

1957年的一天,世卫组织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满怀信心地找到李恒英,给她带来两个好消息:续签5年合同,年薪由6000美金涨到9000美金。要知道,这一年薪可是当时美国人均收入的3倍呀!

出乎意料的是,李恒英委婉地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因为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消息更激励了她,她心中早已酝酿了一个更大的计划。37岁的她决心“必须把最好的年代奉献给祖国”

此时,她的全家已乔迁美国。为了瞒着家人和美国当局,她以求学深造为掩护,绕道罗马、雅典、列宁格勒……几经周折,才在1958年底,取道莫斯科,回到了阔别12年的北京。

有人曾不解地问她,为何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和与家人团圆的时光,她感慨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正是急需人才之际。我必须把最好的年代奉献给祖国。”一回国,国务院专家局根据她的特长,将她分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从此,她就投入到了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去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麻风病肆虐,一度成为世界难题。

1970年,由于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李桓英被下放江苏泰州麻风村工作,那是她第一次接触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麻风病人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曾经困扰人类3000多年。生病的人大多脸部被毁、手脚畸形,形如枯槁,让人谈“麻”色变。

所以,在古代,一旦有人染病就会被隔离起来,然后等死。即便在近现代,得了麻风病的人也依然会被大家所排斥。

李恒英曾在世卫组织工作过7年,到过非洲、美洲不少国家,也见识过很多热带病毒患者,对麻风病也并不陌生,但当麻风病人活生生站在面前时,她还是惊愕不已。

她默默发誓:麻风病的历史该完结了!自己要为它敲响丧钟。

为破解麻风病的“密码”,她开始大量地查阅资料,进行试验,探求病因,相继完成了提取麻风抗原、从麻风杆菌中提取特异性的酚糖脂等工作。

为验证有效性,她干脆撸起袖子,在胳膊上反复试验,以致留下许多永久疤痕。如若不慎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受制于资金、人才和实验条件,李恒英举步维艰。

就在她几近绝望时,1972年皮研所老所长来看她,谈话中提到北医皮肤科正开展“荧光抗体”研究,急需专业人才。老所长知道她在10年前就着手研究“荧光抗体”在血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便力邀她加盟。

虽然是借调,但北京的人才、医疗资源和实验条件是泰州不可比拟的,她当即欣然同意,这样她成了北京的“三无人员”,开始了长达5年的“北漂”生活。

在京期间,她奔阜外,跑协和,实验室、图书馆连轴转,但对麻风病的研究依然毫无进展。

1978年,几近退休的李桓英人生发生了逆转。这年3月,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落成。这是集热带病诊治预防和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单位,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北方唯一的热带医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最早被世卫组织认定的合作机构。

由于她在世卫组织从事过热带病的防治工作,选择啃下麻风病防治这块“硬骨头”一直是她的夙愿,当年底,她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麻风病的研究和防治。

57岁的她从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远航。

1979年,李恒英得知世卫组织正研究一种联合化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但缺乏临床试验。

为了争取世卫组织免费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这年3月她决定进行实地流调。

西南地区是我国麻风病的高发地区,她把目光首先投向了那里。

李恒英在流调李恒英只身来到云南勐腊县南醒麻风寨。在那里,她做了让麻风村里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不穿隔离衣。

南醒麻风寨地处深山之中,几乎与世隔绝,它是因麻风病患者聚集而自然形成的。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作为威胁人类的古老疾病,很长的时间里,不仅是不治之症,患病者脸部、肢体畸形,加之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令患者备受歧视,人人避之不及,患者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时期,迷信和恐惧是麻风病的大敌,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人绕道而行。

那时,有医生偶尔进村送药,都要像如今防范新冠一样全副武装,唯恐一不小心就被感染了。

而李恒英的到来,颠覆了他们的认知,也让他们倍感亲切和温暖。

李桓英与病人握手,拥抱,拍肩膀,手在病人皮肤上摸来蹭去。她用行动告诉那些村干部:“医生都不怕,你还怕什么。”病人向她招手用餐,李桓英大声应答:“就来,就来。”她想告诉大家:“李教授敢吃病人家的饭。”与病人在一起就餐陪同的县乡干部也惊呆了。

在她的努力下,大家对麻风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染的,而且可防可治。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她又以访问学者身份,历时9个月,走访了6个国家的9家麻风病防治中心,收集了前沿研究成果,理清了基本治疗思路,了解了治疗方法。

1982年世卫组织同意在中国开展“实验新疗法”,李恒英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把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

此方案一提出,质疑声接踵而来,甚至包括她敬重的老专家和老领导。他们认为,患者长期服药,尚不能痊愈,你只用两年的短程能行吗?即使痊愈了,不长期服药,能保证不复发吗?

面对不信任的声音,她不想反驳,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抬杠,她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南醒麻风寨。

为了消除病人对新疗法的恐惧心理,她把病人当做亲人对待。有的患者卧床不起,大便干燥,她就亲手为患者抠大便;她不厌其烦地脱下病人的脏鞋子,检查患处,为他们示范做保健按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不料,来自上面的质疑声犹在耳边回荡,这不,患者中又出现了惊慌失措的情绪,他们纷纷把药扔进了水里。

原来,服药后,仅仅20多天,有的患者出现了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也红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愿当“小白鼠”这可把李恒英急坏了。她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户一户上门走访,告诉他们新药是安全的,没有不良的副作用,目前出现的情况是药物沉淀的正常反应。

在她苦口婆心的劝导下,3个月后,在坚持服药的患者身上,症状逐渐消退,奇迹发生了。

事实胜于雄辩。至此,所有的患者打消了疑虑。1985年,全村47名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率达100%。

村长刀建新深有感触地说:“麻风病把我们由人变成鬼,李大夫又把我们由鬼变成了人”

随后,非隔离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云贵川等省份推开。

从1985年起,李桓英就开始给云贵川三省的省、州、县麻防人员办学习班。每个班40人,迄今上万人次接受过她的培训。

她长期奔波在云南、贵州、四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她的足迹。

李桓英工作起来不要命。麻风村基本都在山高密林处,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开始几年,她每年有2/3的时间都待在麻风村,后来“一年怎么也得去个两三次,一次最少呆两三个星期”,李桓英一直将这个工作习惯保持了几十年。

翻山越岭每次出诊,年过花甲的她都要跋山涉水。她曾四次遇险,身上伤痕累累。翻车了,她乐观地说:“按乘车的概率也该轮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调侃道:“我胖得像个皮球,沉不了”

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失控,翻进十几米深的山沟里……李桓英苏醒时,雪地上是一大片血迹,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

这样的遇险不止一次,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但这都没有阻止她“抗麻”的脚步。

1990年4月13日是云南当地的泼水节。麻风寨的人们在这一天尤为开心,纯净的水水流经他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荡涤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洗涮着他们的自卑和耻辱。

摘帽大会这一天,麻风寨摘掉了麻风的帽子,有了一个美丽的新名字——曼喃醒村。“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这样评价她:“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消息一传出,震惊了世界麻风界。同年,该组织开始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中国方案。

为了消灭麻风病,李恒英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终身未嫁,对此她坦诚心扉:“我这人比较笨,做什么事都得全情投入,如果又是老公,又是孩子,牵挂太多,我就做不成‘治麻’‘防麻’这件事”

长期扎根麻防第一线,对比世界各国的优劣得失,李恒英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中国体制的优势。

1996年,她立足中国体制优势,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以促进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于是,一场“消除麻风病”的攻坚运动随即在全国展开。

防治麻风病是系统工程。中国体制的优势再一次彰显:对所有患者免费治疗。对此,她曾自豪地说:“我们国家对全体病人都免费治疗,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政党能做到这一点”

与此同时,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还积极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

后来,此攻坚运动被世卫组织成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

2001年,因为主持“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李恒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党和对她的工作,也非常关心和重视。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访问学习。目前,已经选送200余人赴国外进修学习,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

李恒英深知,是祖国给了她一个实现理想抱负的大舞台。而她也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见证了中国和中国的伟大。

2007年1月29日,中国向世界宣布:现症麻风病人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约52万人,减少到6300多人。

这标志着经过50多年的努力,困扰中国人3000多年的麻风病基本消除,中国终于走出了麻风病时代,谈麻色变将一去不复返了。

2014年李恒英办理了退休,此时她已93岁,在国内外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李桓英却说:“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实现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奋斗。”为了实现奋斗到100岁的誓言,她仍坚持上班,忘我地投入工作,她渴望在有生之年彻底消灭麻风病。

2015年,94岁高龄的她再次来到云南,走进当年的麻风寨。因为那里的凤尾竹牵挂着她,那里的红土地思念着她,那里的麻风病人更是忘不了她。这里是她的根,是她奋斗的力量源泉。

2016年9月,第十九届国际麻风病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恒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领奖归来,她寻思,一个长久以来的夙愿,现在可以实现了,那就是:加入中国。

李恒英生于1921年,是党的同龄人。她的一生见证了党的伟大,感受到了党的光荣,她对院党委书记说:“我回国不后悔,一辈子做麻风病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

她在申请书中说,中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自己的成长、进步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党培养的结果,所以“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入党宣誓就在她刚刚度过100岁生日时,2021年8月20日,李恒英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人不在乎多大,在于心情不老,我要干到100岁。”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这是多么坚韧的意志。

2022年11月25日,李恒英在病房,同时也是她的办公室,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她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有爱的人,根才深,情才长,志才坚。李恒英不仅活出了生命的长度,也更拓展了人生的高度。

李恒英爱人者,人爱之。“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她用毕生精力对抗肆虐人类上千年的麻风病,她的举动,改变了10万人的命运,使成千上万麻风病人获得新生。

致敬我们的“抗麻”斗士!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