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那些本来应当是男性主导的故事里,却又不乏“女扮男装”,让人眼前一亮的女性角色。那么,为何这种“女扮男装”的女性角色出现频率那么高,并且她们的表现完全不亚于男性呢?当中的理由颇耐人寻味!
1.没有女演员的时候怎么办?
但是,剧场里没有女性,就好像午餐的牛扒里少了那么一点儿盐一样。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由未成年的男孩子来扮演少女,成年男子来扮演年龄较大的妇女。在当时的英国,男性演员并不会因为扮演女性而遭到歧视或者贬低。相反,有不少男演员正是因为扮演女性,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比如男演员爱德华·基纳斯顿,就被作家塞缪尔称赞为:最可爱的女人,同时也是最英俊的男人。
2.莎士比亚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契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中,有许多正面的形象,像《十二夜》的薇奥拉一样,在海难之后,顽强地站了起来,像男人一样去奋斗,去为公爵效力,她的智慧与勇敢,完全不亚于英雄故事中的男一号。因此,与其说莎士比亚热衷于“女扮男装”是出于当时时代的被动,不如说是他以慧眼发现,并利用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创作出了众多同时富有“双性”魅力的可爱人物。
1.“女扮男装”是戏剧反讽的需要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中,喜剧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要打造喜剧效果,最重要的是利用人们在认知上的反差,制造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而“女扮男装”的情节,可以在喜剧中轻易达到编剧想要的“笑果”用最为简单通俗的话语来解释这个戏剧概念,那就是:一个人想尽办法希望走到A,结果因为他的努力,让自己走到A的反面。
比如《十二夜》中薇奥拉受公爵所托,去向奥利维亚提亲,没想到后者把她当成了男性,并且还爱上了她。对于奥利维亚来说,这就是一个“反讽”因为奥利维亚并不知道女主角的真实性别,而观众们是知道的,所以奥利维亚越是努力想要嬴得薇奥拉的爱情,观众们就越是想发笑。这是莎士比亚最为擅长的喜剧技巧,因此他也一直反复使用。
2.莎士比亚反讽频繁出现的意义莎士比亚出生于一个富有商人的家庭,但是事实上他的经历却是十分坎坷,他当过皮匠,也当过肉店学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接近的都是社会最下层的人物,其中不乏地位低下的妇女。这些妇女,她们身上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对社会的贡献一点也不比男人少,但是却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这些底层的妇女,社会要求他们像男人一样辛苦劳作,同时还向她们灌输了许多不平等的思想。她们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力,少女时代就被锁在闺房。结婚之后,就成了丈夫家的奴隶,莎士比亚对此是深为同情的。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的意愿,却被过世的父亲的遗嘱所限。”又在《皆大欢喜》中借角色说:“你难道不知道我是一个女人吗?我心里想什么,就会说出来。”莎士比亚借剧中人表达出对世事的不满,他认为男女的爱情是平等的,爱情就应该张狂,女性们也应该被允许像男人一样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
不过,莎士比亚如果直接编排一个女性,堂而皇之地走到马路上来,说一番如此的宣言,就会让戏剧失去其特有的“真实性”唯有让她们穿上男装,再走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来到一座一又一座的华丽大庄园,大胆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狂热爱情故事,才能让观众得到心灵的共鸣。只有当观众们习惯并接受这样的女性存在之后,莎士比亚对女性的伟大同情,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1.莎士比亚出身的疑惑莎士比亚向别人介绍,自己出生在英国中部一个富裕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做着羊毛、皮革生意,还一度被选为了当地的镇长。如果是这样,莎士比亚的出身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但是,他后来的经历,却让人对他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在他家乡的一个传言中,曾提到他少年时代,到一个名叫托马斯的财主的牧场上去偷猎,最后因此逃到伦敦去避难。之后,他又在剧院当过马夫、杂役。这些工作看起来都不像是富裕、体面的人会干的工作。
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只上过六年的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对于伦敦上流社会的优雅绅士们来说,即使莎士比亚的故事编得再完美,他依然是一个既无学历又无背景的“乡巴佬”,所有的人都轻视他。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1598年,那个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叫桑普顿的勋爵,终于得以进入了“上流社会的沙龙”,最后还为自己的家庭取得了一个“贵族”的称号。
但是,他很快就遭到剑桥大学学生们的嘲讽与侮辱,最后心力憔悴地逃回了乡下。另外,我们看莎士比亚的婚史,会发现他在1583年娶了斯特拉福镇上的农民之女。在那之后,他独自一人在伦敦专心搞创作,长时间与妻子分居两地。尽管他还有一位情人和一个跟他关系非常不错的勋爵。不过,人们从未听说过他与妻子有什么感情上的裂痕。最后,他退休回到家乡,死在了妻子的身边。
这一切又是为何呢?有人猜测莎士比亚是因为忙于创作,不想分心才撇开了妻子。但是事实上,他很可能是羞于向别人承认自己娶了一个“农民”!
2.莎士比亚借“女扮男装”来表达内心作为一位地位卑微者,莎士比亚深感自己的处境与社会中的女性一致。和中国古代的许多诗人一样,他也借女子的形象,来替自己发声鸣不平。我们翻看莎士比亚的创作年表,会看到从1600年过后,他创作的悲剧越来越多,他一生中创作的悲剧基本都集中在1600至1607年这几年当中。
可想而知,当时他的心中怀着多少的悲愤与不平。在1600年以前,莎士比亚这些怒愤与忧郁,全都透过“女扮男装”的主角和故事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那时候他大概还是觉得这个世界是公平、正义,有希望的。但是到了1600年之后,他不再热衷于创作的人物了,而是一反常态地在《哈姆雷特》中讲了那一句著名的: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这是因为他在进入上流社会受阻之后,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开始自卑起来,认同了社会对平民和女性的歧视;而另一方面,他又想反抗这些歧视。他就像哈姆雷特一样,他恨自己的底层出身,就如同哈姆雷特憎恨他母亲的变节,却又不忍自戮一样。
莎士比亚出身于社会的底层,生就天纵之才,创作戏剧无数,受到王公贵族和下层平民的同时追捧,却始终不能做“上流社会”的人。于是,他早期希望通过戏剧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向世界表达性别平等、阶级平等的观念,他渴望打破樊笼,引发社会的同情与共鸣,希望提升自己的阶级地位,得到上流社会认可,可惜他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晚年,莎士比亚回到自己的家乡,在那里没有人知道他过去都干过什么。莎士比亚于1616年4月23日抑郁而终,死前拒绝在遗嘱上签字。现在,他死的这一天,被定为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