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都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和“诗家夫子”
王昌龄早年生活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一生有不少谜,如其籍贯到底在何处,至今也说不清。史书上对他的誉称,有“诗家天子”也有“诗家夫子”凭笔者直观感觉,“诗家天子”系讹传,“诗家夫子”为宜,因为天子只有皇帝才能享有这称号,谁愿冒掉脑袋之险去犯上作乱?
这些小谜就不赘述了,在此讲讲他的两个大谜:根据不少学者多年来的考证,认为王昌龄到过贵州隆里比到过湖南黔阳的可能性小,龙标更可能是今天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隆里是王昌龄贬谪地龙标县”这一说法,从唐代一直到明代中期的八百多年,没有任何的痕迹或者记录,好似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般。
但贵州隆里也有不少“干货”依据。
龙标书院相传是王昌龄贬谪于此创立的。当年王昌龄在此书院教学。现存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隆里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离职回乡后重修。该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为封建时代培养了大批人才。
状元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相传为纪念王昌龄贬谪隆里而建,该景旧时为黎平府的八景之一,系著名的游览胜地。
那么,倘若王昌龄真的没有到过隆里,那么当年的隆里人为什么编造“王昌龄被贬隆里”这一历史故事呢?
贵州当地的学者分析认为,这与当时隆里所处在历史环境有关。
在明代万历朝,明穆宗长期怠政,朝廷百政俱废。如果说朝廷此前对这些屯政尚有藕断丝连的话,那么,到了万历朝时已经全然废弃了。使隆里戌边人的后代们失去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那种优越感,产生了巨大的落寞。
唐代大诗人李白恰好有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都写得这么清楚了,王昌龄是到“夜郎西”,诗中的“夜郎西”就是今天贵州和湖南这一带。
于是隆里人知道该如何借题发挥了,就把大名鼎鼎的王昌龄“请”了来。有王昌龄这个牌子,隆里人不但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更是在沙漠中找到绿洲,抚慰了心灵上的创伤。
按主流史料所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
后来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乞求张镐: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说家有老母需要赡养请不要杀他。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但非主流史料上则有另一种说法:王昌龄曾在边塞从军。
有天他独自骑马外出散心。走出去很远了,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王昌龄知道那时此处没派军队驻守,现在却有哨兵上哨位,不禁心中大奇,就去看个究竟。
来到瞭望台下,听见那戍卒在台上用羌笛吹起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王昌龄下马走上瞭望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那戍卒见到军官问自己,连忙答道:我叫闾丘晓。
经过摆谈,王昌龄知晓了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部队两天前与敌军遭遇,在激战中他因病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一看,战斗早已结束,敌我双方只剩下他一个活着的人。他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在此坚守着岗位。
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闾丘晓说:我有一门神功,它消灭敌人保全自己。二人回到唐军驻地,王昌龄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到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边境进行英勇战斗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京城,闾丘晓很快就受到朝廷重视,调回内地做了刺史。
后来王昌龄半夜骑马回家的途中,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人。王昌龄定睛一看,是师父闾丘晓。王昌龄抱拳问道:原来是师父,不知在此拦路所为何事?闾丘晓说:朝廷听说你总是爱发牢骚,叫我来警告你一下。
王昌龄冷冷一笑,抢先一步运功将闾丘晓打翻在地杀死。王昌龄想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免总是被人暗杀,不如借用一下师父的脸皮好了!于是动手把闾丘晓的脸皮剥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脸上,将闾丘晓的尸体埋了,对外宣称已经杀死了王昌龄。
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与贾宝玉同一天过生日的几个姑娘的待遇差距有多大?
张邦昌:宋朝唯一被朝廷诛杀的国家领导人?
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你知道他高中状元时多少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