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朱自清哪里人【爱国学者朱自清】

时间:2024-07-22 10:59:56阅读:

朱自清哪里人【爱国学者朱自清】

改名“自清”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淅江绍兴)。父亲米鸿钧是个读书人,1901年他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痴迷读书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感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1920年,是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笔钱对这部大书来说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想买,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就在学校后门,朱自清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可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最终没能赎回来。

严谨治学抗战胜利后,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铮铮铁骨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