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作为陈佩斯十多年的搭档,朱时茂在回忆起陈佩斯的“抠门”时,脸上露出不堪回首的无奈。
“我们出去,他一个月啊一双袜子,那个味儿啊,就别提了,而且还露脚指头的袜子。”语气里满是震惊。
“袜子这样就行了吧,短裤也带一条,”说到激动处,他还站了起来,声音拔高八度,“第二天起来一看,在暖气片上。”“我说陈老师啊,你这怎么晚上睡觉是光着的啊?”面对朱时茂的打趣,作为当事人的陈佩斯,竟然在一旁笑得蜷缩在了沙发上,肩膀微微抖动。
回想起陈佩斯这数十年来的装束,一双黑色布鞋穿五年,穿到鞋底磨损严重;一件毛线衣穿十六年,穿到破洞,也继续穿着;一辆桑塔纳开了十余年;手机也还是傻瓜机。
谁都想不到,在喜剧界叱咤三十余载的他,竟然过得如此朴素。
不过,他真的是抠门吗?
其实不然。这样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淡泊名利,选择远离光鲜亮丽、灯红酒绿的生活有关。
而他对名利毫不在乎的态度,则始于那个灾难性的十年。
但这份态度,也让观众明白,他对艺术的纯粹与热爱。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出演剧情电影《白毛女》里的“黄世仁”,而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1952年,陈强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匈牙利。在布达佩斯表演《白毛女》之时,恰逢妻子发来电报报喜,并让他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字。
想到表演结束后,台下热情的匈牙利观众,陈强思索片刻后,决定给儿子取名为“布达”,以纪念此次的出国之旅。
1954年,二儿子出生,陈强顺势给他取名为“佩斯”
由于父亲是著名的电影演员,陈佩斯小时候的生活,可谓是衣食无忧。
陈强每月能有250元的收入,因此每个周末,都会带着一家人下馆子,叫上一碗四五块钱的炒肉,给孩子解馋。在那个五块钱能办一桌宴席的年代,陈强无疑是十分舍得的。
然而,这样幸福的日子,很快就因为十年的动荡,彻底远离了陈佩斯。
1967年,陈佩斯只有13岁,开始每天目睹着父亲,被一群来势汹汹的人带走。出过国,还演过反派的陈强,成为了这群人中的眼中钉。
他被带离时,衣着还是干净的;再回到家里,干净的衣服上,已经布满了一道道刺目的血印,看得陈佩斯很害怕,每次都会躲得远远的。
但都说苦难是催人成长的利器,在目睹父亲的惨状后,小小年纪的陈佩斯,便已看清了现实,也看透了所谓的名利。
什么“十大明星”,什么百花奖最佳配角的首位获奖者,不过一夜的时间,这些也都统统消失了,父亲更是直接跌落万丈深渊,遭受着万人唾骂,谁都能上前朝他啐一口唾沫。
名利,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又有什么作用呢?
可看透了这些的陈佩斯,仍然无能为力。初中尚未毕业的他,后来还在1969年,登上了军垦部队的新兵车,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自然是艰苦,但让陈佩斯最受不了的,是每天都吃不饱。想吃个馒头,还需要走40里路,并且还不一定能吃得上。
为了能够不再饿肚子,陈佩斯开始寻求别的出路。
陈佩斯在父亲陈强的熏陶下,从小就展现了表演上的才能。
1973年,做出决定的陈强,找到了饰演“白毛女”的演员田华。当时,田华负责八一电影厂的招生工作。他请求田华,能把陈佩斯给收进来。
就这样,陈佩斯进入了八一厂,成为了专门饰演匪兵、地痞等小角色的龙套演员。
后来,看过陈佩斯表演的陈强,建议他往喜剧方面走。
事实证明,陈强的眼光是毒辣的。
1980年,革命电影还是主旋律,而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无疑成为了这个红色年代的一抹亮点,不仅收获了大众的喜爱,更让陈佩斯一炮而红。
1983年,陈佩斯在电影《夕照街》里饰演了喜剧角色“二子”,并在之后推出了以“二子”为主要角色的系列电影,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喜剧类的电影。
他的喜剧人生,正式拉开了序幕。不过,在这之后,还有一个关键的机会等着他。
然而,这一聊,竟然聊出了一个小品《吃面条》。
和陈佩斯聊天的,就是他后来的搭档朱时茂。彼时,和他同龄的朱时茂,凭借电影《牧马人》,成为了当时电影界的第一小生。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将《吃面条》搬上舞台。
1984年,春晚节目组朝陈佩斯和朱时茂递来了橄榄枝,邀请两人参与春晚的审查。因太过搞笑,节目一度被拿下。那个时候,笑也是有所限制的。
但最后,当时的春晚导演黄一鸣顶住压力,先斩后奏地让两人上了。
好在结果是好的,在当年的春晚上,不仅诞生了“小品”这个喜剧艺术门类,陈佩斯和朱时茂,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
同时,他们也在此后的十五年里,为春晚提供了十余个小品作品。《卖羊肉串》、《主角与配角》、《王爷与邮差》等,都是那时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只是,没有谁,能够永远站在顶峰之上。
1998年,因为小品的创意呈现和拍摄方式,陈佩斯和新任的春晚导演产生了分歧,在朱时茂商量后,两人决定退出次年的春晚。
固然,春晚给他带来了名和利,但同时也禁锢了喜剧小品的发展,以及陈佩斯对艺术表演形式的进一步创新。
退出春晚,无疑让原本就不喜欢表演的陈佩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并开始寻求适合自己的,自己也喜欢的东西。
他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先后投资数百万,拍摄了三部电影。
就在这时,陈佩斯突然发现央视下属的公司,未经他和朱时茂的同意,将他们所表演的八个小品,制成VCD出版、发行。
只不过,事情看似平静了下来,实则埋下了后来的那一颗“巨雷”
陈佩斯的诉求,本就是合情合法,但经过一些媒体的夸大报道,事情变成了“央视封杀风波”,直接激化了他和央视之间的矛盾。
有人认为他打这场没有任何的意义,但在他看来,自己必须发声,也“必须与强权抗争,不能让后人嘲笑自己”,不能让他们觉得这一辈人都在接受强权。
官司过后,曾被誉为“喜剧皇帝”的陈佩斯,竟然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没有演出,没有代言,影视公司也因此倒闭。这与他父亲当年所遭遇的境况,何其相似。
但对于陈佩斯而言,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就对名和利心生厌烦,如此,他倒是更乐得轻松。
不过,到底是陷入了窘境之中,几近一贫如洗,陈佩斯需要重振旗鼓。
而助他重新开始的,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陈佩斯的妻子王燕玲,便是这个至关重要的人。
1999年,陷入困境的陈佩斯,被妻子王燕玲拉着,到了北京延庆的大山里。
王燕玲原是一名护士,1983年经朋友介绍,和陈佩斯走到了一起。在见到她的第一面,陈佩斯就隐隐有所感觉:这个女人肯定是要跟自己过一辈子的。
结婚7年后,王燕玲生下了儿子,陈佩斯为儿子取名为大禹,寓意大智若愚。
在他凭借着《吃面条》而大红大紫之时,经他的要求,王燕玲辞去了工作,回家做起了全职太太,打理着他演出而来的报酬。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对陈佩斯在外的情况,一无所知。
1998年,陈佩斯决定退出之后的春晚之时,王燕玲便有所预料,他和央视的矛盾或许早晚会爆发。
于是,她悄悄拿出70万,承包了延庆的一万亩荒山,期限50年,只为留一条退路。
陈佩斯听着她的先见之明,错愕不已;看见她从包里拿出承包合同,他更是眼眶酸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在陈佩斯的事业最红火之际,她居然居安思危,想着退路一事。
“从明天起,和我一起上山,扛着锄头到这里当山民”,“你和我都有一双勤劳的手,一颗聪明的脑袋,还能饿死不成?”事实上,夫妻俩不仅没有饿死,还在两年后,迎来了累累的硕果。
他们亲手种下的经济型树种变成了抢手的木料;果树上挂的果实,也引来了收购的水果商人。仅是这两者,就为夫妻俩赢得了30万元的利润。
2001年,陈佩斯的大道影视公司重新挂牌,他把这30万元尽数砸进了公司里,带着话剧作品《托儿》,进军话剧行业。
在这个剧场“毫无生机”的时期,他的这番大刀阔斧,自然引来了侧目。不仅如此,他还不愿意和其他剧场一样,多方打点,四处赠票。
在他的心里,要看戏,麻烦您自个儿掏钱。
陈佩斯的“不作为”,并没有影响到《托儿》高达95%的上座率,以及之后的全国巡演。30场巡演结束,陈佩斯投进去的30万元,为他带回来了2000万元的收获。
他的话剧生涯,由此拉开了序幕。
此后,他又推出了高质量的《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阿斗》等话剧作品。
尤其是2008年推出的《阿斗》,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首演后,不仅引起了轰动,更掀起了国内的话剧热。剧场,不再一直黑着灯。
陈佩斯重新往顶峰攀爬,但这个时候,父亲的离世,让他放缓了脚步。
2012年初,94岁高龄的陈强,由肺炎和肾衰竭引发了高烧,从而住进了医院。
陈佩斯推掉了所有的工作,专心照顾着父亲。陈强不记得许多事情,陈佩斯便陪着他谈天谈地谈眼前;每天给他按摩、喂饭,有时候还带着他出去走走。
同年6月,陈强离世,陈佩斯忍着悲痛料理好了后事。之后,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从悲痛中缓了过来。
2015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陈佩斯强势回归公众视野的一年。
这一年,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好大一个家》,重登央视荧屏,预示着他与央视的关系,已然“破冰”;话剧《戏台》,在国家大剧院开演,大获成功,引得陈佩斯也感慨:仿佛前60年,就为这出戏活着。
从拉开话剧生涯的序幕开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话剧上。他带着儿子陈大愚做话剧,在全国巡演,甚至走出国门。
没有演出的时候,他就闭门研究和实践喜剧的种种可能性。离开央视将近20年的时间,他几乎只研究这一件事情。
在那几年,关于“希望陈佩斯出现在春晚舞台”的呼声,总是高居不下。人们不止一次地惋惜,他失去了春晚这个舞台。
他却庆幸自己离开了那个名利场,并庆幸能够在话剧的舞台上,尝试自己想要尝试的一切创意。
2021年,在阔别央视舞台23年后,陈佩斯回来了。他在央视综艺《金牌喜剧班》里,和郭德纲、英达一起担任导师。
如今已经68岁,并处于退休状态的他,依然在研究和实践喜剧的种种可能性。
也只有对名和利的不屑一顾,他才能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对喜剧的初心。不管是深陷舆论的囹圄,还是在几近一贫如洗的困境中,他都没有放弃。
诸葛亮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或许只有在抵挡了名和利的诱惑之后,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追求,以及自己的热爱。
也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名和利所困扰,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千古以来,不变的道理。易见2014年《陈佩斯:我对名誉没有期待》影视风云2018年《喜剧人的京味儿生活:陈佩斯》杨澜访谈录2014年《陈佩斯:父子三代人的喜剧梦想》人物2018年《〈人物〉对话陈佩斯那些外在的,浮华的,戏一散就没了》劳动保障世界2016年《光头谐星陈佩斯16年的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