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不能过百。”在从业之后,师父叮嘱邓海山,一定要遵守行业规范,最多只能做99次刽子手。
当时的邓海山将这句话奉为人生信条,暗暗告诫自己砍到99颗头颅就远离这个行业。
然而后期邓海山并没有实现从业初期的诺言,一生砍掉了300多颗头颅,晚年极为悲惨。
从业之后,邓海山就忘记了师父的叮嘱以及当时的诺言,选择继续从事刽子手这个行业,直到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之后,邓海山才选择离开。
当然邓海山也并不是主动离开这个行业的,是因为民国建立以后,斩首的刑罚被废除,改为枪毙。
民国之所以改斩首为枪毙,是因为枪毙对于死者的伤害性更小一些。
虽然被判处死刑的人多是一些罪恶滔天的人,但是我国讲究死者为大,对于将要奔赴死亡之路的人,我们多会存在一些恻隐之心。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因为斩首对于世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封建时期为了威慑民众,斩首的时候多在闹市举行,普通百姓也多前往观刑。
观刑之后,民众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出于对被执行者以及世人的考虑,民国之后我国就采用枪决的方式执行死刑。
法律更改之后,此前的一些刽子手就失去了工作,邓海山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失去了工作,但是邓海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本以为能够安度晚年。
然而令邓海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晚年极为悲惨。
此前坚持做刽子手的时候,邓海山并没有什么负罪感,在很早之前邓海山就将刽子手作为了一种职业,这样心中的负罪感就会有所减少。
在失业之后,邓海山经常做噩梦。
噩梦中的内容多是自己在执行死刑时的场景,起初邓海山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由于从事刽子手这个职业多年,邓海山的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大一些。
邓海山本以为是刚刚失业,对于刽子手这个职业难以忘怀,才会梦到此前执行死刑时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邓海山做噩梦的次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噩梦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此前执行死刑时的场景,而那些被执行死刑的人向自己索命的场景。
在邓海山的梦中,有很多无头尸体出现在他的梦中。
甚至每次睡前,邓海山的脑海中多出现那些被执行死刑的人,他们的音容面貌均清晰地出现在邓海山的脑海里导致邓海山难以入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自己能够安然入睡,邓海山前往寺庙求神拜佛,祈求佛祖的帮助,特地请人为死于自己刀下的犯人超度,经常给这些犯人烧纸。
即便邓海山做了很多补救措施,邓海山依然经常做噩梦,睡眠质量极差。
后来邓海山为了能够弥补身上的“杀孽”,选择出家,然而当时的住持以其背负的杀戮太多为由拒绝了他。
为了解除身上的“杀孽”,邓海山散尽家产,然而也没有得到解决的办法,那些死于自己刀下的罪犯依然天天进入邓海山的梦中。
如今斩首的刑罚已经废除,国家也不再需要刽子手,由于此前的经历,邓海山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
为了生活,邓海山不得不选择乞讨,然而由于此前过多,人们多不愿帮助邓海山。邓海山的生活极为凄惨。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邓海山欣然前往,然而当善堂的负责人得知邓海山此前的工作时,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无法为你提供帮助。”邓海山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而后大闹善堂,在邓海山看来自己虽然是刽子手,但是自己并不是魔头,自己杀的都是朝廷罪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仅是一个执行者,不应该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
善堂的负责人在听到邓海山的自我辩解之后,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刽子手是能够进入善堂的,进入善堂的刽子手是行刑不过百之人,然而你没有遵守刽子手行业的规范,行刑三百余次,无法进入善堂。”说完这句话后善堂的负责人就离开了。
而对面的邓海山陷入了沉思,在入行之前,师父千叮万嘱“行刑不能过百。”但是后期邓海山忘记了师父的嘱托,自斩首刑罚被废除之际,邓海山也没有离开刽子手这个职业。
从入行到被迫失业,邓海山参与行刑300余次,严重违反了行业规范。
其实在经常做噩梦的时候,邓海山就后悔了。
当时他就想到了师父的叮嘱,然而已经为时过晚,后期邓海山想要进入寺庙洗清自己的杀戮被拒之门外,想要进入善堂求助也被拒之门外。
此时的邓海山才意识到自己真的做错了。如果遵守行业规定的话,或许不会沦落到如今无处可去只能流落街头的境地。
因无法进入善堂,邓海山只好继续在街头流浪乞讨。不仅难以解决温饱问题,还要承受极大的精神摧残。
被寺庙以及善堂拒绝之后,邓海山做噩梦的次数更加频繁,后期邓海山多无法在黑夜安眠,只有在白昼的时候,邓海山才能休息片刻,当然只要邓海山闭上双眼,那些被其执行死刑的罪犯就会出现在邓海山的眼前。
因此即使在白昼的时候,邓海山也会因噩梦而惊醒。
惊醒后的邓海山就会陷入深深地自责之中,此前为了蝇头小利,不顾行业规范,如今落得晚年悲惨的境地。
晚年时期的邓海山不仅无处可去,甚至无人可依。邓海山一生未婚,因为刽子手的原因,虽然邓海山的俸禄极高,但是没有人愿意与邓海山同眠共枕。
有了固定收入之后,邓海山曾幻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现实却令邓海山大失所望。
邓海山带着礼品前往媒婆家中时,媒婆极为恐惧,当然面对面前的刽子手,媒婆并不敢直接拒绝,只是小心翼翼的回答:“肯定会好好找。”邓海山听到这句话就满心欢喜地回家等待,然而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媒婆也没有带来好消息。邓海山内心极为焦急,而后前往媒婆的家中询问情况。
自从邓海山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交付给媒婆之后,媒婆也是每天夜不能寐,媒婆深知自己无法给邓海山寻到佳人,但是她又不敢直接面对邓海山。
因此只能拖着,等到邓海山上门询问之时,媒婆的心中极为忐忑。
而后媒婆将真实的情况告知邓海山,邓海山也知道因为自己的职业问题,想要找到佳人并不容易,因此并没有为难媒婆。
继续将自己的婚事托付给媒婆之后,邓海山离开了媒婆的家中。
此时的媒婆又惊又喜,喜的是邓海山并没有为难自己,惊的是邓海山继续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交付给自己。
媒婆并不想与邓海山有太多的接触,因为职业的原因,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邓海山身上的“阴气”太重,因此不愿意与他接触,除了同僚,邓海山多是独来独往。
而另一边自媒婆的家中离开的邓海山意识到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因此邓海山又找到一个媒婆,希望她能够帮助自己寻得佳人。
这个媒婆与第一个媒婆的反应相同,也答应尽力为他寻找佳人,得到两位媒婆的保证之后,邓海山回到家中,幻想婚后生活。
时间在不断地流逝,而佳人却没有出现,渐渐地邓海山也明白了,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刽子手结婚。
刚刚想清楚这一点的时候,邓海山还非常气愤,在他看来刽子手怎么了,都是凭能力挣钱,而且自己的俸禄还非常高,那些人是有眼不识泰山。
后来邓海山也不在意这件事情了,选择一人生活,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职业之上。
因为没有结婚的原因,邓海山的晚年并没有子女依靠,也没有子女照顾,因此其晚年生活才会如此悲惨,直到逝世,邓海山终日生活饥寒交困、精神摧残之中。
其实邓海山也并不喜欢刽子手这个行业,但是由于家境的原因,无可奈何之下,邓海山只好选择刽子手来养活自己。
邓海山出生的时候,正值清朝最为混乱的时期,内忧外患使得百姓困苦不堪。
当时很多百姓因饥离开人世,为了生存年幼的邓海山出来讨饭。
后期邓海山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是当时的工作很少,再加上邓海山一脸凶相,很多地方不愿招收邓海山。
对此邓海山也非常无奈,他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形象,因此邓海山只能默默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一次有人在无疑中说,邓海山适合做刽子手。
听到这句话后,邓海山非常气愤,因为在他看来刽子手的杀戮太重,自己不愿于做刽子手。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邓海山的生活更为艰难。当时社会极为动荡,很多百姓都朝不保夕,邓海山也是其中一员。
在饥饿难耐的时候,邓海山决定去做刽子手。
虽然当时听到别人建议自己去做刽子手的时候,自己非常气愤,但是当时邓海山也偷偷了解过刽子手。
当初仅是了解这个职业,并未想过要从事这个职业。
然而当生活面临困境之时,邓海山无法顾及太多,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
然而想要做刽子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邓海山向佟绍簌箕表达自己想要做刽子手的想法之后,佟绍箕要求其前往鬼宅住一夜,看看他的胆量如何。
而后邓海山听从佟绍箕的要求前往鬼宅住宿。
当时的邓海山只想一定要成为刽子手,因此进入鬼宅的时候,邓海山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第二天邓海山神色如常地出现在佟绍箕面前。
佟绍箕看到毫无惧意的邓海山后内心极为满意。当即收下邓海山,此后邓海山跟随佟绍箕学习如此斩首。
佟绍箕收下邓海山后并没有立刻教给他如何斩首,而是带他去斩首的现场。
起初邓海山并不适应,但是为了能够吃饱穿暖,邓海山咬牙坚持下来。
佟绍箕看到邓海山适应之后,就将斩首的方法教给邓海山。
其实斩首的方法并不是特别难,但是想要做好非常困难。
当时佟绍箕告诉邓海山:“犯人死得越痛快,其遭受的痛苦就越少。”本身从事这个行业邓海山心里就有一定的罪恶感。听到佟绍箕这句话后,邓海山决定好好练习,减少自己的罪恶感。
为了能够减少罪恶感,为了能够尽快出师,邓海山日复一日的练习。
在邓海山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出师了,出师之后邓海山就可以独自去做刽子手了,当然做刽子手也有一定的行业规范。
在出师之时,佟绍箕再次叮嘱邓海山行业规范,行刑前一定要给祖师爷上香、要将白酒喷在刀上达到辟邪的效果,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就是行刑不过百。
当时邓海山将师父的叮嘱均牢牢地记在心中,然而刽子手的巨额俸禄使其忘乎所以。其他同僚行刑到99个人以后,就选择了离开。
然而邓海山却不以为然,继续担任刽子手,自从被迫失业,邓海山共行刑300余次。落得晚年悲惨的结局。
当然邓海山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其不遵守行业规范导致的,时代原因也是导致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刽子手就是一个职业,很多贫寒之人被迫选择了这个职业,此后负罪感伴随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