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十大元帅十大将军(1953年内刊公布“九大军事家”,为何没有罗荣桓和聂荣臻?)

时间:2024-10-11 15:13:37阅读:

十大元帅十大将军(1953年内刊公布“九大军事家”,为何没有罗荣桓和聂荣臻?)

1953年,《党史资料》陆续推出我军领导人小传。

由于当时正是军衔评定、人员定级的关键时刻,因此这些小传也被认为是将领的一次集体亮相。换句话说,能够出现在内刊上的军政主官,应当都是元帅、大将级别。

内刊《党史资料》先后选登了21位干部,其中既有转入地方的陈云、董必武、高岗、林伯渠、邓公、彭真、饶政委、邓子恢、李富春等人,也有留在军队的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林彪、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罗荣桓等人。

1954年,《党史资料》刊发了主席、周公、朱老总的小传。

在这些小传中,第一次出现了“军事家”的评语,而被冠以“军事家”称号的仅有9个人:分别是周公、朱老总、彭总、林总、刘伯承、贺老总、陈毅、徐向前、叶剑英。

有人认为,这些“军事家”实际上就是首次评出的元帅。

在这份“军事家”名单中,为什么没有后来的元帅罗荣桓、聂荣臻?

朱老总我军的军衔评定和地方干部级别评定,始于1952年。

1953年出现在内刊资料上的干部,都是我军最核心的代表人物。所以,内刊《党史资料》上这些“军事家”评价,也被认为是1953年“十大元帅”评选的原始版本。

换言之,如果1953年敲定十大元帅,会是主席和九大军事家。

内刊对主席的评价最高,明确是“领袖”和“共和国的创造者”

除了主席,朱老总是唯一被称为“领袖”的高级将领。此外还被定义为: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在军事家前冠以“卓越”二字,仅此一人。

在我军历史上地位仅次于主席的周公,则被定义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在军事家的前面冠以“杰出”二字,也仅有周公一人。

同时,内刊对周公的评价,还有“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单从内刊评价来看,朱老总和周公都是我军的重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也是对外活动的关键人物。从“军事家”角度来看,朱老总则更突出;从团队的领导建设和组织角度来看,周公更突出。

抗战时期的周公除了主席、朱老总和周公,其他七大名帅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彭总、林总和叶参座,除了“军事家”之外还有一个“政治活动家”头衔。第二类,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4人只有一个头衔,那就是“军事家”

彭总被冠以“社会活动家”头衔,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实际上,这是人们在认知上先入为主的一种惯性思维。

在十大元帅中,彭总不仅打仗勇猛、气魄大,在战场上总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遇到强敌总喜欢亮出大斧、力劈华山。实际上,我们翻开《彭德怀传》就会发现,战场之外的彭总也有亲和的一面:待人率真,生活简朴,喜欢农业劳动。彭总的经济头脑一流,在军事以外的很多领域都是半个专家。

此外,彭总长期担任副总司令,对外活动较多。

所以称呼彭总为“社会活动家”,应该是内刊部门再三斟酌之后敲定的。

彭总和主席等人在延安机场林总和叶参座被称为“社会活动家”,这并不让人意外。

青年时期的林总羞涩腼腆、性格内向,甚至还被称为“大姑娘”

但人都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我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机会很多。林总短短几年就从团长到军长、军团长,随着职位升高、眼界大开,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抗战初期意外受伤,从前线回归延安以后,林总的交际能力更上一层楼。

在苏联养伤期间,林总和苏军的交往非常广泛,这为后来在东北战场和苏军接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延安的4年时间,林总协助周公与重庆方面做统战,和社会各界、陕甘宁边区各界的频繁接触,大大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

在东北,林总是一元化主官,没有超强的协调能力是做不到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林总集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局书记、军区司令员于一身,军事指挥、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达到新高度,称“社会活动家”实至名归。

叶剑英因为长期做参谋长工作,所以人称“叶参座”

叶参座担任过“铁军”第四军的参谋长,还是我军最早的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解放军参谋长,协调能力在十大元帅中十分突出。此外,抗战时期长期做统战工作,和社会各界打交道如鱼得水,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

聂帅、林总在北平刘、贺、陈、徐四位名将,则是纯粹的“军事家”,刘伯承作为成名很早的“川中名将”和“当代孙吴”,军事生涯长达50多年,军事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此外,他还是重庆将校学堂、苏联伏龙芝军事学校的优秀代表。有几百万字的著作和翻译著作,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刘伯承也是纯粹的军事指挥人才,专业就是打仗。

贺老总和徐向前的特点和刘伯承相似,职业生涯以军事为主,早在抗战时期就被主席称为“军事家”但是,“诗人元帅”陈毅也被称“军事家”,让不少人意外。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陈毅元帅更偏重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陈毅元帅多才多艺,会写诗、会沟通、会动员、会协调,还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建国后还担任过上海市长、外交部长。指挥打仗,则主要让华野的副手粟裕处理。

从1953年权威内刊看出,我军对陈毅的军事能力是高度认可的。

诗人元帅陈毅那么,内刊为何没有将罗荣桓和聂荣臻列为“军事家”?

在内刊上,对邓公、罗荣桓的评价都是“政治活动家”,这和他们在军队长期担任政委职务有重要关系。而在内刊《党史资料》中刊登了21位领导人的小传,代总长聂荣臻不在其中。

如果1953年评衔,罗荣桓、聂荣臻或许不在十大元帅之列。

但是随后发生了一些变化,让大授衔不得不延期:一个变化,是主席坚辞不做大元帅,让预案不能落地;另一个变化,是主席提议转入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参与评衔。

1954年,军衔评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更加合理化,主席和周公退出军衔评定,代表政工干部的罗荣桓被评为元帅,创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聂荣臻,也被授予元帅军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大元帅都被选入36军事家之列。

第一次授衔最大的一个变化,还是主席坚辞了“大元帅”军衔。

主席在开国大典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先后出现过32位“大元帅”,最有名的如西班牙的佛朗哥,意大利的,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华盛顿等人。

在人们心中,没有军衔的主席是永远的统帅和天才军事家。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