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骨损伤中多见且程度较重的一种,患处的完全修复少则也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骨折发于下肢部位,病患需要卧床休养一定的时间才能下地走路,并伴随着相应的康复训练使患处功能慢慢恢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如果骨折后治疗很久后仍无法正常走路,则需留意患处恢复情况,及时寻找源头,以便及早处理。
骨折治疗了很久,怎么还不能正常走路?
骨折治疗很久后仍无法正常走路,很可能是骨折处尚未完全愈合,患肢活动仍处于受限状态。患处愈合不佳与骨折处的护理有很大关系。如果治疗期间长时间卧床不动,没有适当地进行相关关节、肌肉活动,容易引起一些废用性病症出现,比如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等,进而影响患肢的康复,无法正常走路。休养期间如果饮食不当、活动不当等,均可能影响骨痂的形成而延长病程,患肢功能恢复缓慢。
下肢骨折后该如何护理?
1、骨折治疗后应时刻注意患肢变化,观察是否有肿胀、淤血、伤口开裂等情况,还要注意观察全身变化,比如出血、休克等各项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出现,需及时就医处理。
2、骨折休养期间的饮食也是一大要点,骨折早期患处淤血肿胀仍未消退,且病患多有食欲不振表现,因此此时期不宜着急进补,以清淡饮食为主,并多吃一些流食,有利于消化吸收。骨折中期患处淤血肿胀大致消退,此时可以开始摄入一些高营养物质,例如骨头汤、鱼汤等等,有利于促进骨痂的生长。骨折后期为骨痂生长的关键时期,应保持营养物质的进补,并多摄取一些富含维生素、钙质、各类矿物质的食物。
3、骨折后的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早期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有利于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同时适当地做一些脚趾活动以及肌肉收缩,有利于预防废用性症状。骨折中后期再慢慢扩大患肢的活动范围,当患处恢复情况较佳时,再开始下地行走,并适当进行负重练习。
骨折损伤的修复时间相对较久,需要病患予以一定的耐心以及信心去积极应对,这样才有利于患处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