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译为: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
与“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教育世人应拓宽眼界,追求远大志向,而不是纠结眼下。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译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说,大部分道理需要世人自己去实践摸索。以此鼓励世人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思维,不盲目听从。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译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在名利纵横的现代,人们难免心浮气躁。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很难保持专心,过度在意结果而不注重自己从过程中能获得什么。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现代人们更需要戒浮戒躁,快节奏生活仍需陶冶情操。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出自《诗经·大雅·抑》,译为:他人送给我桃子,那么我就回赠他李子。常常用来比喻人跟人之间应该礼尚往来,有礼有节。教导世人怀有感恩之心,大方相处。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译为: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教育人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我们面临考验的时候,不可抱着侥幸的心理,而是应该做好准备,以自信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哪怕最后结果不尽人意,也无愧自己。
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自范晔《后汉书·冯异传》,译为: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这教育人们以乐观态度看待事情结果,不过分夸耀自己所得,也不过分纠结所失,而是正确看待得失。
我们常听人说“你所失去的会以另一种形式归来”,差不多就是这么个道理。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译为: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待事情的了解通常是不全面的,往往局限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言论,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不应该随便下主观结论“真相就应该是……”,不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