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扬剧扬州城巷子深(扬州巷)

时间:2023-12-26 15:20:23阅读:

扬剧扬州城巷子深(扬州巷)

“扬州城,巷子深……”扬剧王子李政成悠扬的歌声,时刻在耳边萦绕。确实,扬州巷子很多,同名的巷子还不少,譬如,小井巷、堂子巷……都有好几条。名为“仓巷”的小巷,也有两条,过去名称不加区分——至少在乾隆时期是这样,后来才给其中的一条冠以“新”字,以便于识别。

叫仓巷,是附近有贮藏货物的仓库。果不其然,查阅《嘉庆扬州府城图》,一幅名为宋大城图上,“旧城”仓巷前后分布着“屯田仓”“平粮仓”……“新城”内的新仓巷定名较晚,附近曾有“盐义仓”,因地理位置适宜居住,后来仓库逐渐被住宅替代。

新仓巷全长约300米,东西向,东通丁家湾,西接引市街。地处老城的核心地段,巷内房舍鳞次栉比,古风犹存。漫步其间,岭南会馆的高大门楼,先声夺人。号称“岭南”,主人准是来自两广地区。会馆的作用,是给客商提供一处乡谊的联络场所,商业交流、买卖洽谈、休闲住宿,都可以在这里完成。驻扬州的两广商户,实力雄厚,从会馆的恢宏气势能感觉到。会馆坐北朝南,东中西三路建筑并进,规整严谨。屏风状的水磨砖雕门楼,飞檐翘角,精雕细刻,气象壮观。中路建筑的楠木大厅,两侧有廊,前带卷棚。本色原木,“不施粉黛”,典型的岭南建筑做派,有别于扬州本地建筑。颇有意思的是,会馆的翻盖年代、会馆的章程、各商户的捐款记录……都镌刻在石碑上,镶嵌于首进天井的东廊壁。后人到此,了解会馆的历史变迁,一目了然,啧啧称奇。会馆功能废弃后,物尽其用,一度会馆东路建筑旧址曾是培智学校的校园,后兴办古色古香的“境庐酒店”现存古建被修缮一新,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西路建筑则早已成为民居大杂院。

与岭南会馆风格迥异的“容膝园”,蜷缩在仓巷西北角,如果把岭南会馆比作相貌堂堂的汉子,那容膝园就是清水芙蓉般的村姑了。主人姓氏失考,或说解放前这隐僻的所在,是某富商的“藏娇”之处。宅园声名不显,地盘虽小,非常精致,方壶之中,山石、花木、房廊具备,身步不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魏源,字默深,湖南人。我国近代史上才华出众的士子,号称“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科举仕途不顺,长期在江苏巡抚陶澍手下当幕僚。他目光敏锐,观点鲜明,清中叶轰动朝野的盐业“纲改票”革新,便是他出的主意。因为熟悉盐业的过节,有时客串当“票友”,如鱼得水,赚到不少白花花的银子。有了钱,在心仪的扬州城买房子,地点选中新仓巷37号,由此一座名为“絜园”的花园别墅诞生。甃石栽花,养鱼饲鹅,他不无得意地称:“予家有园林,在扬州仓巷,亭台楼阁,称一时之盛。”“万竹绿围花,百花香绕家。书声花际出,石气绿阴斜。”朱江先生《扬州园林品赏录》记述“絜园”:“山石水池,花草竹木,斋室轩堂,虽兴废不一,但规模可辨。”可惜,因园主几经变迁,眼下除朝东的园门尚存外,惟余两间老屋和散落在地上的假山石,其他已面目全非。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