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到两个关于公与私的故事。一个是,西汉大臣张安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从此与之绝交。另一个是南宋《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
从古至今,能否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都是彰显为官做人是否过硬的衡量标准。处理得当就会心坦然、行致远,处理不好就难免跌跟头、吃大亏。教育家陶行知曾经特意在衣服上缝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放公款,一个口袋放私款。有一次他去募捐,装在私款口袋里的钱被偷了,而装在公款口袋里的钱安然无恙。他没有用一分公家的钱,硬是步行十几里地回到学校。如今谈起这则逸闻趣事,陶行知公私分明的可敬形象仍旧跃然纸上,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浓浓的廉洁味也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揆诸当下,个别党员干部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行为时有耳闻。如,河南省鲁山县00生产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卢秀鹏,为偿还债务,造假数据、办假手续,将公款装入个人腰包。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桂城分局原常务副局长刘国荣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多次以公务接待名义在单位报销私人宴请等费用共计2.1万元。这些公私不分的党员干部不仅污染了所在单位的政治生态,也最终倒在了一己私心上,一再验证古人所讲的“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的警世格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中因为被“围猎”而落马的不在少数。一些“围猎者”千方百计探听领导干部的个人喜好,诸如爱吃什么菜、爱喝什么酒、有哪些体育爱好、有哪些艺术喜好等,一旦发现就施展手段、投其所好,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领导干部如果意志不坚定、态度不明确,很容易落入诱惑陷阱而被“拉下水”。其实,仔细分析这些因被“围猎”而落马的领导干部,迈向歧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他们在内心深处,将公权力当作私人物品,当作满足一己私利的工具,任性而为,不顾后果,一点点“甜头”“诱饵”就能让他们忘乎所以,甚至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