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相互帮助的成语(历史文化源流)

时间:2023-09-12 08:21:11阅读:

相互帮助的成语(历史文化源流)

中国纪检监察报 。

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印尼在内的周边国家给予我们各方面宝贵支持,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济为渡河之意。这句话是说,即使是有仇的吴国人和越国人,一旦他们同坐一条船渡河,遇到风浪也能够团结互助、战胜困难。以此说明,在艰险困难面前,只要同心协力,便能共渡难关。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八个字充满温度,深刻道出了团结的力量。古代社会多是集体劳动,邻里互助、雪中送炭是广受称赞的美德,“人多力量大”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观念。困难来了,人们说“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呼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还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的号角引出万丈豪情。这是一种信念,是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感悟。

集合众力,集成众心,则无往不利,无事不兴。中国长久以来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们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孟子》会斩钉截铁地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中有:“民齐者强。”民心之和睦、民力之团结,是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因素。而《孙子兵法》也说:“上下同欲者胜。”这里说的“上下同欲”,并不仅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拥有这样的民族力量,就拥有了制胜之道。

历史的发展是对这一古老中国智慧的最好注脚。扬雄在《法言》中分析了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用来批驳项羽“天之亡我”的抱怨。他认为群策群力是刘邦取胜的关键。在《史记》中,司马迁特意将汉初重臣刘敬、叔孙通等人的传记合写,感慨地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资治通鉴》也专门记载吐谷浑可汗慕容阿柴令诸子折箭的故事,教诲世人:“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老子》中说:“执大象,天下往。”要秉持大道、要集合众力,便能归于同心。正如小河虽水流跳脱、河道方向不一,却终能积流成海,最终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家国的峰峦能有多高,是由众人的高度垒成。民族的图腾能有多强,是靠众人的力量结晶。

这种凝聚力更来自于每个中国人身上深深烙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里一首《无衣》就坚定地表达出了上下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是先秦时期秦国人民抵抗西戎入侵时的一首战歌,诗句里豪迈地表示,谁说没有战衣?一旦有需要,与君同穿战袍、共赴战场。从古至今,每当国家在危难之时,人民就争着奔赴前线,从不惜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这份爱国之心,无论男女老少,从不设限。

今天,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情怀,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更体现于国与国之间。习近平总书记以“邻里之间的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表达的正是对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印尼在内的各国给予我们各方面宝贵支持的感谢。中国人说“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虽然是不同的国家,虽然远隔着千里万里的距离,却可以因为志向相合、道义相投的感召,跨越成伸手即相握的邻里之交,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这样天涯若咫尺的友谊,将历经岁月变迁而不衰败,走过艰难险途而更牢固。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