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绝句《清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尽了清明节的触景伤怀之感,可谓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清明节马上就到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扫墓,但是清明节以及寒食节的来历,很多人是不清楚的。那么,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大型古装剧《重耳传奇》,里面又是如何讲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历及典故的呢?。
介子推生年不详,殁于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啖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2700年前,重耳出亡时,相继被父亲献公和兄弟惠公追杀,而介之推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重耳饥饿难忍向田夫乞讨,非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很多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愿争功邀赏,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重耳传奇》用浓墨重彩来表现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和典故,笔者认为,其深意恰在于:警醒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在感恩逝去的先人的同时,更要感恩现实中那些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有益的人。清明节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